第二章樂器知識13(1 / 3)

第二章樂器知識13

葫蘆笙的結構

葫蘆笙利用小葫蘆的腹部為笙鬥,以細長的柄端作吹口。笙管用黃枯竹製成,有5根、6根和8根的不等,環列並穿透葫蘆腹部,用蠟固定,每根莖管在靠近葫蘆處都開有一個音孔,在插入葫蘆內的竹管部分縷刻出一個竹質簧片或裝有一個銅質簧片。它的形狀各地大同小異,管高有30、45和85厘米的不等,有的地方還采用木製或鋼銅製笙鬥,笙鬥到吹口一般長25厘米左右。彝族的葫蘆笙多為5管或6管;在四川涼山常見的則為8管(使用竹簧),那裏的彝族人民稱之為“丟布茲”,在葫蘆柄處連接一段較粗的竹管為吹口,尤為特殊的是:在每根笙管的上端,都套著一個小小的竹製共鳴筒,可使音色更加圓潤、明亮。

佤族的葫蘆笙,流傳於雲南的西盟、滄源及其鄰近地區,佤語叫“恩擺因”,有5根莖管,鑲竹製簧片,在葫蘆的柄端連接著細長的吹管。在西盟的葫蘆笙中,有一種在最長的一根笙管上套著對接的兩個葫蘆作為共鳴器,每個葫蘆上開著一個圓形出音孔,既能增大音量,外表又十分美觀。

拉祜族葫蘆笙,流行於瀾滄江兩岸的拉祜山寨,多為5管,笙管用野青竹或泡竹製作,插在空葫蘆膛中,簧片用金竹削成,笙管以蜂蠟粘封,與大涼山彝族葫蘆笙同屬一個係統。

葫蘆笙的每根笙管,能發出高、低不同的兩個樂音,音程為大二度到小三度關係。吹奏時,用手指按住音孔,管上可以發出基本音,也即音程中的高音;用手指堵住露於笙鬥底端的管口,管底則可發出變化音,也即音程中的低音。因此,一個葫蘆笙雖有5、6和8根笙管,卻能發出10、12和16個音來。葫蘆笙管上的發音,多用於吹奏旋律或和音,所演奏的曲調,一般多是五聲音階,並可移調演奏。

葫蘆絲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阿昌語稱潑勒翁,“潑勒”是簫,“翁”是葫蘆,意為葫蘆簫。德昂族稱布賴,“布”是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稱米倫、比格寶、渥格寶等。佤語稱拜洪廖,“拜”是簧管樂器的泛稱,“洪廖”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的簧管樂器。西盟佤族又稱背板。布朗族稱同格滿。

葫蘆絲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葫蘆絲起源的動人傳說。傣族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發,一位傣家的小卜冒抱著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蘆,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裏,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裏飲酒,都伴隨著傣族動人的歌聲。葫蘆絲由葫蘆、主管、簧片、附管組成,主管開有七個孔,音域為3567123456,附管持續發一個音。葫蘆絲發音優美、親切,略帶鼻音,擅於表示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發出的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稱它為葫蘆絲。

葫蘆絲(篳朗叨)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純手工完成製作過程。它由葫蘆、主管、簧片和附管組成。主管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可發出一個八度的旋律音,附管持續發一音。葫蘆絲(篳朗叨)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高音篳朗叨音色明亮、純淨;中音篳朗叨音色柔和、圓潤;低音篳朗叨音色渾厚、深沉。一般說來,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稱它為葫蘆絲(篳朗叨)。常用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顫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滑音多用以模仿讚哈(民間歌手)歌唱,尤以上滑音應用較多。各民族使用的篳朗叨也不同,通常傣族人民喜歡吹奏高音篳朗叨,佤、德昂、布朗等族愛吹中音篳朗叨,阿昌族則常吹低音篳朗叨。

葫蘆絲(篳朗叨)在傣、阿昌、布朗等族中廣泛流行,最為普及。在德宏州潞西、瑞麗等地,每逢趕街(五天一次)的日子,常有民間樂手設攤出售自製的篳朗叨等樂器。篳朗叨與民族風情習俗有密切聯係,青年小夥子人手一支,在戀愛時常作為傳情達意之用。如果小夥子不會吹或吹不好篳朗叨,就很難得到姑娘的愛情,所以小夥子不僅是勞動中的幹將,還是吹奏篳朗叨的能手。而姑娘們也能根據不同的曲調,分辨出自己情侶的樂聲。如今,篳朗叨除是愛情樂器外,當人們走在路上或在田間勞動間歇時,也經常吹起篳朗叨,它確實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