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楊惠之苦練成絕技
楊惠之,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泥塑大師。在他十五歲那年,曾以泥塑絕技,把“金殿”改為“佛殿”,救了一位大臣全家人的性命。
這是怎麼回事呢?
楊惠之出生在江蘇太湖的一個普通平民家庭。他小的時候,聰明伶俐,喜歡讀書,而且對父母所教內容一學就會。但是,當他長到五六歲時,才到入私塾上學的年齡,父親就去世了,楊惠之上學的願望也就成了泡影。母親是個農家婦女,隻好以替別人紡線和洗衣服維持家中生活。
有一天,楊惠之出去玩耍,來到太湖邊上,見有許多孩子用泥堆長龍,覺得好玩,便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不久,楊惠之也學會了堆長龍,並且因為心靈手巧,比誰堆得都好看。又過了一段時間,楊惠之感到用泥堆長龍太單調,就用泥捏起人和動物來。開始,他捏出的人和動物,隻有形狀,沒有表情,他就繼續琢磨思考,並且把湖泥拿回家去捏。有一次,母親幫人家幹完活回家,看了看小惠之捏的小泥人,突然高興地說:“好,你捏的這個小泥人會笑了!”
小惠之聽了,也高興地問道:“真的嗎?看出笑來了?”
母親說:“是真的,你站遠一點看看!”
小惠之站起身來,走到母親站著的地方一看,那泥人的確有笑模樣,他高興得蹦了起來,大聲喊道:“我會捏笑著的泥人了!”
小泥人的笑模樣,給他增添了巨大的信心,他下決心要捏出各種表情的泥人,捏出各種不同動作的動物。
有一天,他想捏兩個打架的泥人,由於需要泥人舉手抬腿,他捏到太陽下山也沒有成功,便悶悶不樂地回屋睡覺去了,剛睡下一會兒,他突然想到了放風箏,大受啟發。於是,他一把抓起衣服,就跑了出去。他一邊走一邊穿衣,找來細木棍和草稈,紮成兩個人打架的姿勢,在木棍和草稈的外麵再用泥裹住,果然成功了。隨後,他又用這種辦法,捏出了各種形態的泥人。他拿著這些泥人到集市上去賣,每次都被一搶而空。從此,小惠之的名字也隨泥人被傳開了。
楊惠之十四歲那年,他去蘇州賣泥人的消息,被閶門外寒山寺的住持聽到了,便把他邀到寺中,請他用麵為寺內捏幾尊佛像。結果,他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捏成了三尊不同形態的佛像,很受稱讚。從此,每當他來到寒山寺,都要被住持請到寺中品茶、下棋。
有一天,楊惠之正在和寒山寺的住持下棋,突然有一位官樣打扮的人,五十歲上下,麵帶愁容,心急火燎地進入禪房,見到住持,失聲痛哭道:“兄長一定要設法救我全家性命啊!”
隨後,那人就把家中變故對住持說了一遍。
來人名叫陳有天,在朝為官。年初,陳有天因父親病逝,請假回鄉處理喪事。待喪事處理完畢,陳有天見母親因父親去世終日悲傷不止,心中很是不安。為了讓母親高興,他便命人在後花園中建了一座房子,裏麵裝飾得富麗堂皇,像宮中的金殿一樣。誰料不久,此事竟被他的仇人、奸臣李天奉知道了,便向皇帝奏了一本,說陳有天在家中私建金殿,圖謀不軌,罪當不赦。皇帝大怒,立即派欽差大臣去實地察看,如果有此事,就將其全家押入京師問斬。
噩訊傳來,陳有天嚇得魂不附體,心想:自己把房子建得好一些,完全是一片孝心,沒想到竟招來殺身之禍,連年邁的母親也要跟著自己受刑,豈不是更大的不孝?為此,他痛不欲生,因寺內住持和他是至交,才來求救。
住持聽後,也驚得麵如土色。未等住持開口,楊惠之大怒說:“真是豈有此理!請陳大人不必著急,咱在欽差到來之前,捏上幾尊佛像放進去,不就成佛堂了麼?”
一句話提醒了住持,不由得拍手叫好說:“好主意!”
然後,他又把楊惠之介紹給陳有天說:“一時著急,忘了給你介紹,這位公子叫楊惠之,年齡雖小,但身懷泥塑絕技,看來能救你一家性命的,全在他了。”
陳有天聽後,納頭便拜。
隨後,楊惠之便和住持一起,來到陳有天家中,用麵捏起佛像來。經過七天七夜的努力,他捏完大小佛像二十四尊,於是,“金殿”變成了“佛堂”。
但是過了一夜,第二天到佛堂一看,由於佛像是麵捏的,一夜之間,就被老鼠咬得亂七八糟,完全失去了原來的麵貌。陳有天一見,絕望地捶胸頓足說:“難道上蒼真要滅我陳氏一家嗎?”
住持也是唉聲歎氣,手足無措。
楊惠之見狀,急忙勸道:“陳大人和師父不必如此,我重捏就是了,雖然離欽差到來的時間不長了,我加把勁,還是可以提前完成的!”
接著,楊惠之便重捏了起來,為了防止老鼠再咬,他改用湖泥做原料。五天之後,十八尊羅漢栩栩如生地被搬進了房內,“佛堂”又變成了“羅漢堂”。
陳有天家的一場滅頂之災,就這樣混過去了。直到唐朝滅亡後,“金殿”變“佛堂”的故事,才隨著楊惠之的絕技被廣泛傳播開來。
蕭穎士強記複棋局
蕭穎士,字茂挺,出生於公元717年,蘭陵(今山東棗莊)人。在仕途上,18歲為進士,補秘書正字,後被劾免,從事教育事業,號蕭夫子;後為揚州功曹參軍,以高才博字名揚天下。在文學方麵,蕭穎士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工古文辭,語言樸實,與李華齊名。
蕭穎士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的文人家庭,是南北朝時梁朝鄱陽王蕭恢的七世孫。他的父親蕭旻,能詩善文,對蕭穎士的學習和成長有深刻的影響。
蕭穎士生性聰慧,兩歲開始讀書識字,一遍即會;三歲學讀經書,一覽就成誦;到四歲,開始寫文章,人們因而稱他為神童。
由於他的父親能詩善文,交友甚多,一些名家學者常有來訪,或飲酒賦詩,或下棋交談。這一日,父親與一位來訪客人在院子裏下棋。蕭穎士坐在旁邊看,到了就餐的時候還未下完,於是撇下棋局,進室內用餐,打算吃完飯再下。但是,待他們吃完飯回來,好端端的一副棋局,不知被誰弄亂了,棋子滾得滿地皆是。他們為未見輸贏而互相埋怨。
客人十分惋惜地說:“我說下完後再去用餐,你非要用餐後接著下,這下好了,棋局亂了,想下也下不成了。”
蕭說:“你是客人,能讓你餓著肚子下棋麼?再說,你隻剩一車一卒,棋輸定了,現在棋局亂了,你也輸不成了,不正是個下台階的機會嗎?”
客人不服氣地說:“算了吧,你隻剩單車滑炮,贏誰去?而我雖然隻剩下一車一卒,但過河的卒當車使,贏你已成定局!想必是因為怕輸,才故意借吃飯的機會,讓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棋局弄亂的!”
……
這一切,蕭穎士看在眼裏,想在心裏,見二人爭執不下,生怕他們因為一局棋傷了和氣,便笑著對他們說:“棋雖然撒了,重新擺上繼續下不就行了嗎?”
那友人說:“重新擺上?照原樣子?想得容易!誰有這麼好的記性?”
蕭穎士說:“不妨讓我試試,興許能照原樣擺出來呢!”
蕭穎士說完,未加思索,便把棋子一個一個照樣擺好,絲毫不差。客人看了,大為驚奇地稱讚說:“像你這樣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我還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