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遠東時間15時30分,在麥列茨科夫元帥的陪同下,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與秦彥三郎和日本駐哈爾濱領事宮川,舉行了會晤。
華西列夫斯基向秦彥提出投降程序的要求,指定受降的集合點、行動路線和時間。秦彥接受了全部條件。他還向華西列夫斯基解釋說,某些日軍部隊所以沒有執行繳械命令,是由於關東軍當局未能及時把投降令傳達下去。因為關東軍司令部在蘇軍進攻的第二天,就失去了對部隊的指揮。
華西列夫斯基警告秦彥三郎說,日軍必須有組織地繳械投降,包括軍官在內。而且俘虜的夥食在投降初期應由日軍領導負責安排。部隊必須同夥房和存糧一起移交到蘇軍手中。日軍將領必須帶自己的副官和個人必需品一起到場。同時還聲明,蘇軍保證不僅對高級軍官,而且對全體戰俘采取人道主義的態度。
在確定了關東軍投降的細節之後,秦彥三郎和隨行人員被準許乘坐蘇軍飛機,在蘇聯軍官的陪同下到達自己的司令部。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秦彥三郎和他的多數隨行人員十分沮喪。華西列夫斯基每說一句話,他們都連連點頭。
從8月19日,日軍幾乎到處都開始投降。
至8月底,以消滅日本關東軍有生力量、解放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為目的的遠東戰役,勝利結束了。
不僅日本關東軍徹底敗亡了,整個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也全部被打碎。
蘇軍在中國東北對日本作戰,共斃傷俘日軍68萬餘人,徹底粉碎了日本關東軍主力,解放了中國東北、薩哈林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以及北朝鮮。
蘇軍遠東戰役的勝利,縮短了對日作戰取勝的時間,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華西列夫斯基在這一戰役過程中,再度表現出他作為軍事首長所具有的幹練的組織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因此再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華西列夫斯基出任蘇軍總參謀長和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1949年3月,出任蘇聯武裝力量部部長,1953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從1959年起,出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畢生的事業》一書,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期間蘇軍最高統帥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977年,素有足智多謀而又謙虛謹慎的蘇聯元帥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與世長辭,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