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方正守業,圓融創業(1 / 3)

圓融創業,立足商場

企業的創立、生存和發展,必須以一次次融資、投資、再融資為前提。資本是企業的血脈,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

創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人們從沒有資本,到開始積累資本,到靈活運用自己的資本使之產生更多,這其中要付出很多的艱辛。商場如江湖,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所以,隻有圓融之人才能在商場中立足。

1978年6月,榮智健獨自去香港創業。到碼頭來迎接他的,是他的兩個堂兄弟:榮智謙、榮智鑫。堂兄弟建議榮智健先到國外深造一下,學成之後再來香港創業發展。但是榮智健不想再虛度光陰,於是榮智謙、榮智鑫爽快地邀請他加盟。

“將本求利”是古往今來一切企業經營的共同規律。榮智健既然已決定加盟堂兄們的行列,投資辦廠,就必須籌集一定的資本。企業經營不可無本,無本則無法逐利。為了籌足辦廠的資本,三兄弟商議,大家入股合夥。兩位堂兄在港多年,他們籌足股份沒問題,隻有榮智健手頭資金短缺。不得已,他把求援信寫到了父親榮毅仁那裏。

1949年後,榮毅仁留在大陸,榮家資產在工商業改造時都合營給國家了。但是,他們家在香港開辦紡織廠時的股份沒有動,30年的股息累積了600萬港幣,榮智健就用這筆錢在香港起了家。

對於創業者來說,開創新的企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獲得資金。創業者如果籌不到足夠的創業資金,不僅“寸步難行”,而且還有可能導致企業無法生存下去。因此,對於創業者來說,必須正確地認識融資的重要性,想辦法通過融資解決創業的資金問題。隻有資金到位,並合理運用,創業者才有可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取得良好的開局。

事實上,在創業之初,創業者的融資能力往往影響著企業的生存發展,一個能正確認識融資的重要意義並善於融資的創業者,往往容易使創業獲得成功。

在創業之初,創業者不是一定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開始創業,也可以在有了創業計劃和項目後,通過融資去創業。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隻要對融資有正確的認識,爭取投資者的信任,往往比較容易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從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資金環境。

因此,在創業之初,創業者必須正確認識融資,積極地開展融資工作,拓展融資渠道,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籌集到更多的資金。

對於開創企業的人來說,你擁有的資金越多,可選擇的餘地就越大,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因此,創業前一定要有必要的準備資金。

1.準備一筆啟動資金

如果沒有資金,一切就無從談起。資金的來源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籌劃,如自有資金、集資、貸款以及與別人合夥等。啟動資金越充分越好。這是因為經營啟動後可能會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特別是剛開始經商,這種可能性更大,而邊經營邊籌劃資金的能力,又遠不如已經有一定根基的商人。如果準備資金不到位,就可能因一筆微不足道的資金,弄垮你剛剛起步的事業。因此,要充分考慮開業資金的籌措,適時、適量、適度地儲備和使用,做資金使用的統籌安排,力求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2.動產或不動產變現

自己動產或不動產變現是資金的主要的也是最可靠的來源。以前財主們將錢放在家中,甚至藏於地窖,唯恐外露。如今,人們把存入銀行,變成存款,取得利息。而在經營者眼裏,單吃利息錢的增值太慢,錢要變成資本,資本就能迅速增值。資本隻有在運動中才能增值,投放到生產、流通領域的資金才能盈利。資本能變換價值形態,吸收人才、技術、信息、原料、設備。如果經過仔細選擇尋找到合適的項目,對技術、市場等均有信心,就果斷將手頭的錢投資到你充分論證、選擇的項目中去。但有一點應該提醒你注意,要留一些備用金,以防不測,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麵。你可留一部分錢購買國債和儲蓄,以備家庭生活和生意上急用,也可以使你能坦然處事。

3.通過他人籌集資金

自己的資金不夠,可以通過親戚朋友集資,也可以動員其他老板來投資。但你要說服別人,必須要有一整套詳細的實施計劃和可行性論證,再加上你個人的魅力和口頭說服力,去說服別人投資。要承諾並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認真謹慎地使用別人的錢,自己寧可吃虧,也要保證按約定兌現給別人的投資回報。這樣,你才會有信用,別人也才會源源不斷地借給你錢,或繼續投資給你,在你困難時,大家願意幫助你,切記“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做人做生意都要講究“信義”兩字。當然,如果有一定的條件,也可以通過銀行貸款來籌集創業資金。

在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資金準備。這樣才能保證創業按照既定計劃順利地進行。

方正守業,紀律需嚴明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麵製定了很好的製度和規則,可是到了基層實施的時候,就變了樣。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應對辦法,借以逃脫責任,使得原來的製度沒有很好地實施。所以,應對個人的圓滑世故,團隊就一定要以方正的態度來進行規範,以方製圓。

這種方正的態度,多表現為團隊的紀律。紀律就是規矩,是規範。紀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沒有紀律,就沒有品質;沒有品質,就沒有進步。一個富有戰鬥力和進取心的團隊必定是嚴格遵守紀律的團隊,如果其中一個人無視紀律,不但會毀掉整個團隊的戰鬥力,而且也會毀掉他自己的前途。

數年前,伊藤洋貨行的董事長伊藤雅俊突然解雇了戰功赫赫的岸信一雄,這一事件在日本商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就連輿論界也以輕蔑尖刻的口氣批評伊藤。人們都為岸信一雄打抱不平,指責伊藤過河拆橋,將自己“三顧茅廬”請來的一雄解雇,是因為一雄已沒有了利用價值。

在輿論的猛烈攻擊下,伊藤雅俊理直氣壯地反駁道:“秩序和紀律是我的企業的生命,不守紀律的人一定要處以重罰,即使會因此降低戰鬥力也在所不惜。”事件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岸信一雄是由東食公司跳槽到伊藤洋貨行的。伊藤洋貨行以從事衣料買賣起家,食品部門比較弱,因此從東食公司挖來一雄。東食公司是三井企業下屬的食品公司,對食品業的經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於是有能力、有幹勁的一雄來到伊藤洋貨行,宛如是為伊藤洋貨行注入了一劑催化劑。

事實上,一雄的表現也相當好,貢獻很大,10年間將業績提高數十倍,使得伊藤洋貨行的食品部門呈現一片蓬勃發展的景象。但是從一開始,伊藤和一雄在工作態度和對經營銷售方麵的觀念即呈現極大的不同,隨著歲月增加裂痕越來越深。一雄屬於新潮型,非常重視對外開拓,善於交際,對部下也放任自流,這和伊藤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

伊藤是走傳統保守的路線,一切以顧客為先,不太愛與批發商、零售商們交際、應酬,對員工的要求十分嚴格,他讓他們徹底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嚴密的組織作為經營的基礎。伊藤當然無法接受一雄的豪邁粗獷的做法,為企業整體發展著想,伊藤因此再三要求一雄改變工作態度,按照伊藤洋貨行的經營方式去做。但是一雄根本不加以理會,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而業績依然達到水準以上,甚至有飛躍性的成長。這樣一來,充滿自信的一雄就更不肯改變自己的做法了。他說:“公司情況一切都這麼好,說明我的經營路線沒錯,為什麼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