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散文(5)(3 / 3)

王中才從70年代中期開始散文創作,鍾情的是戍邊戰士,邊塞軍人,喜歡在海島的劍影與炸雷中、塞外荒漠的紅柳和胡楊裏,抒發自己對守衛祖國邊疆的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30多年來王中才與北中國的黑土地廝守,他的靈性、悟性、敏感都來自於此。豐腴誘人、神秘蠻荒的黑土地上,那夢幻般流淌著的大江大河,煙霧繚繞的蒼山峻嶺,恐怖駭人的嚴寒和風雪,迷人可愛的北極夜光,自然值得駐足流連,但作者更鍾情於北國戰士火一樣的熱情與赤誠,鍾情於邊地軍民的豪爽、大度、坦蕩和無遮無攔。因此,他叩問每一塊山石,剝尋每一處曆史遺跡,考證每一個地名,端詳每一位士兵的臉龐……美在於發現,發現需要眼睛,眼睛是心靈的門窗。他的散文集《何處覓天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曉星集》(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光斑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戰神的橄欖樹》(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朔方履痕》(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是獻給這黑土地最珍貴的饋贈。80年代後,王中才逐漸轉向小說創作,開辟了另一片天地。

王宗仁長期在青藏線上工作,他的作品,有2/3是反映青藏兵站軍營生活的。他以飽滿熾熱的激情,真實的生命體驗,抒寫兵站官兵特殊的高原生活。曾先後出版過《青藏線上》(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雪山采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昆侖山上的愛情》(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荒原與人》(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季節河沒有名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等十餘部散文集。王宗仁筆下的西藏充滿了生命的質感,他用他40餘年青藏高原軍旅生活的體驗去抒寫西藏,他的散文散發出生命的熾熱與情感的芳澤,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每一次都讓人感到他那顆深沉的心髒在脈脈跳動。他曾在《雪山無雪》中寫道,“在高原上走,我也是高原的一部分”,“唐古拉山的野風把人的感覺刮到比高原還高的高度”。這就是他的切身感受。在軍旅文學界,王宗仁有“昆侖之子”的盛譽。

王宗仁的散文著重在青藏高原的風土人情中,在風雪、奇寒、缺氧、荒涼的嚴酷環境中,寫出一個又一個生命之美被殘酷地毀滅了的故事。但給人卻是崇高的美,是生命的詩意。王宗仁不但在“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壯麗蒼涼的自然景物中,展現藏民和士兵的精神品格,而且融入自己深沉的哲學思考。他不是在追求散淡自在,而是苦心孤詣地表現著他對自然、生命的睿智沉思。像《雪山無雪》中的那5個查線女兵,出去後被大雪覆蓋,再也沒有回來。《傳說噶爾木》中主要塑造了兩個形象:一個是20歲出頭的女軍人,因不堪高原缺氧而死;一個是藏族老人,為保護女軍人的屍體,最後打死了野狼,卻因缺氧而耗盡了生命。尤其是老人與狼的形象更具有了某種象征性。人是自然的主人,也是自然之子,人既能戰勝自然也會被自然打敗,這勝敗之間就有了某種悖論式的悲愴與壯烈,也正是在人與自然的交融與撞擊中,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更能流露出人的本性,昂揚出生命的壯美。《世界屋脊上有一座墳塋》中那個年輕的妻子,本來可以在山下等丈夫下來度假,但她想到上山給大家做頓飯洗件衣服也好,堅決要到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雖然汽車兵已把汽車開得像箭一樣飛馳,但她還是在中途因缺氧而死去。當年那個汽車兵就是作者自己。“因而我經常牽記著唐古拉山上那座墳塋。那是一個不會死去的靈魂,那是聳立在我心中的一座巍峨大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