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劉白羽的散文
如果把新中國軍旅散文的發展曆程比作一條大河的話,那麼劉白羽的散文就是那大河無數條支流裏流量最大、流速最急、流程最遠、流域最廣的一條了。抗日戰爭之前,劉白羽就曾發表過如《關於長城的回憶》、《從黃昏到夜晚》、《綠》等審美情趣具有纏綿悱惻浪漫主義氣質的散文。1938年奔赴延安後,劉白羽就開始了軍旅散文的創作,他的創作審美風格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劉白羽認為:“在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鬥中,中國人民需要更直接命中敵人的投槍,更直接激發民族精神的戰鼓。”《龍煙村紀事》(中興出版社1949年版)、《幸福》(新群出版社1946年版)就是這個時期反映華北抗日根據地生活的散文通訊。此外還有散文集《延安生活》、《遊擊中間》、《血肉相連》、《世界的新麵貌》等。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後,他以新華社隨軍記者的身份,曾轉戰東北,橫斷中原,直下江南,寫下了散文集《為祖國而戰》(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版)、《光明照耀著沈陽城》(新華書店1949年版)。朝鮮戰爭爆發後,劉白羽又兩次奔赴朝鮮戰場,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有散文集《朝鮮在戰火中前進》(新文藝出版社1951年版)、《對和平宣誓》(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火炬與太陽》(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50年代中期,先後出版的散文集有《早晨的太陽》(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萬炮震金門》(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紅瑪瑙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63年版)等,這些作品以其突出的風格構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寫作的三種主要“模式”之一,產生了廣泛影響。新時期的散文創作主要體現在長篇紀實文學《心靈的曆程》(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直到晚年,劉白羽也始終沒有中斷散文的寫作。由此可見,劉白羽散文創作數量之多、題材之重大、跟隨時代的步伐之緊、持續時間之長、影響麵之廣,是同時代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擬的。他的散文是對中國革命和發展自覺地跟蹤記錄,它們共同組成了一首壯美的散文史詩。這也使劉白羽成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軍旅散文家。今天我們解讀劉白羽的作品,仿佛進入了一座由軍事與藝術共構的曆史紀念館。他的作品,也猶如嘹亮的軍歌,壯美而動人。劉白羽作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金門炮戰等許多戰爭、戰役的親曆者,他直接感受到了戰爭風雲的波瀾壯闊,親眼目睹了決定民族命運的重大曆史事件。他的作品是對特殊的曆史場景所作的全景或側麵的敘寫,其間往往洋溢著震撼心旌的雄壯之氣。這種雄壯之氣,有時直見於文題,如《環行東北》、《橫斷中原》、《萬炮震金門》等,讀者見題便能感受到浩大之勢撲麵而來,反映了作者對曆史趨向的深刻感受和正確把握。曆史進程的大勢,創造了劉白羽作品的大氣。
《英雄的四平街保衛戰》、《光明照耀著沈陽城》、《記北京的勝利日》等作品充沛著金戈鐵馬的氣勢。因為它攝取了曆史場景中最富有意義的鏡頭,在“驚天動地”的保衛戰中,“寫下了人民最英雄的一頁”。《記北京的勝利日》,敘寫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北平的入城式和毛主席、朱總司令檢閱部隊的閱兵式。作者將人民軍隊的威武強大和軍民歡慶勝利的宏大曆史場景真切地描繪出來,並有機地運用對比、特寫等藝術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使作品既見氣象萬千的曆史大勢,又有人事物態的現實情景。宏大與精微結合,成為記錄曆史的優秀之作。
最集中地體現了劉白羽軍旅散文壯美格調的就是《萬炮震金門》,它表現出了英雄奮戰的壯烈之美:“炮火日夜不停地紛飛叫嘯,如果你走遍前沿陣地,你不但看到我們英雄炮身的壯大,而且你還會看到火炮身上的斑斕的戰痕,那時。一種森然的英雄之感不由得不滲入到你的內心。”函《萬炮震金門》集中除《英雄島》、《萬炮震金門》外,還有《這裏永遠是春天》、《美麗的圍頭》、《藍色的披巾》等敘寫戰鬥生活的作品,像是抒情小詩或是寫景小品。《萬炮震金門》正是作者創作過渡期的作品,所以帶有劉白羽抒情散文顯見的絢麗色調。50年代後期,作者從報告文學、小說創作“淡出”,而以文藝性散文寫作為主。由《日出》、《長江三日》、《紅瑪瑙》等作品可以看出,抒情詠唱,彩筆繪景成為他這一時期散文創作的重要特色。劉白羽常常站在曆史與現實的交接處思考:展示今日生括怎樣來自“暴風雨曆史深處”,歌頌“急流勇進”精神,故其散文在結構行文上,常常表現出今昔交織和順逆轉換的波瀾起伏。在《日出》中,作者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陽,由光彩奪目的黎明感到了新中國瑰麗的景象;在《長江三日》中,他借三峽雄渾、險峻的山勢水勢的描寫,引出了“戰鬥、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即使在這些著名的寫景篇章中也依然透露著作者借壯闊的景致抒發他革命戰士胸懷的情愫。劉白羽用散文歌唱著今天,反思著昨天,向往著明天,把革命的過去、現實、將來貫通起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