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199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埃德蒙?費希爾重返他的出生地上海。在同濟大學演講台上,他充滿激情地表達了自己的科學理念和對中國學生的期望,其中之一就是——留點時間去想象。
費希爾給中國學生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少學習,多思考”。他認為科學的本質和藝術是一樣的,需要直覺和想象力。而把太多信息塞入大腦,會讓學生沒有時間放鬆,沒有時間發展想象力。“牛頓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學生。但在劍橋大學休學的兩年裏,他靜下心來充分發展想象力,於是產生了偉大的發現。”
去過迪斯尼樂園的人可能都知道,隨便拿起一件迪斯尼的小玩意仔細觀察,都會讓你感受到想象力催生出來的人性關懷。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參觀迪斯尼樂園和迪斯尼世界的人,而且很多都是回頭客!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想象力的力量得到了最實際的應用。古人在論及想象力時就曾提出過“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的見解,強調一切想象力都是建立在日常積累和生活體驗之上。可見,發揮想象力並不是憑空臆想,而是必須建立在尊重客觀實際的基礎上。隻有具備豐富知識,增加表象儲備,才能為想象力的自由馳騁打下基礎。
勵誌小語
愛因斯坦這樣說:“有人認為,隻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的確如此,每個人都是需要幻想和想象的,因為它是成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打碎心中的壁壘
紅頂商人胡雪岩曾說過:“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國,就能做下一國的生意;看得到國外,就能做下國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有這樣一個寓言小故事,說有一條魚在很小的時候便被從海中捕上了岸,漁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麗,便把它當成禮物送給了女兒。小女孩把它放在一個魚缸裏養起來,每天它遊來遊去總會碰到魚缸的內壁,心裏便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
後來魚越長越大,在魚缸裏轉身都困難了,女孩便給它換了更大的魚缸,它又可以遊來遊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魚缸的內壁,它暢快的心情便會黯淡下來。它有些討厭這種原地轉圈的生活了,索性靜靜地懸浮在水中,不遊也不動,甚至連食物也不怎麼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憐,便把它放回了大海。它雖然獲得了自由,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卻又不開心起來。
一天它遇見了另一條魚。那條魚問它:“你看起來好像是悶悶不樂啊!”它歎了口氣說:“啊,這個魚缸太大了,我怎麼也遊不到它的邊!”
一個對世事知之甚少的人是想不到要樹立一個遠大誌向的。心就是一個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給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工作過於努力的人沒有時間去賺大錢。許多人都抱怨:“我工作太辛苦,簡直沒有時間去讀書和思考。”這句話的意思是滿足生計的需求已占據了一切,以至於你沒時間去考慮遠大未來的機會,沒有時間去看看更廣闊的精彩天地。
林肯說過:“我不在乎我的祖先是誰,我在乎他的孫子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能借口一顆平凡的心就不去奮鬥,那是背離了自己生命的本質。隻要你願意選擇去超越,人生就會充滿未知數。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輕時隻是一名小小的糧倉管理員。
那時李斯26歲,是楚國上蔡郡府裏的一個看守糧倉的小文書。他的工作是負責倉內存糧進出的登記,將一筆筆鬥進升出的糧食進出情況記錄清楚。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李斯不能說完全渾渾噩噩,但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對。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解手,這樣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競改變了李斯的人生態度。
李斯進了廁所,尚未解手,卻驚動了廁所內的一群老鼠。這群在廁所內安身的老鼠,瘦小枯幹,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讓人惡心至極。
李斯看見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那些家夥,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糧倉中逍遙自在。與眼前廁所中這些老鼠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位置不同,命運也就不同。自己在上蔡城裏這個小小的倉庫中做了8年小文書,從未出去看過外麵的世界,不就如同這些廁所中的小老鼠一樣嗎?整日在這裏掙紮,卻全然不知有糧倉這樣的天堂。
李斯決定換一種活法,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苟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20多年後,他把家安在了秦都鹹陽的丞相府中。
心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把心拘泥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常常為一件小事而耿耿於懷,常常為害怕遭受到別人的非議而放棄,常常為一些捕風捉影的事而大動幹戈,因而失去了很多本應屬於自己的機會,一次兩次的失去也許不算什麼,但一生往往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消磨掉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騎腳踏車的人走不遠”。
假如你過於忙碌地工作而沒有時間去開闊自己的心胸,去思考你做的事,去樹立更遠大的誌向,所以像螞蟻部落裏最忙的工蟻一樣,忙碌終生而無所作為。假如你過於專注於自己小小的領域,就不會知道其他領域也許對你目前從事的事有極大影響的資訊和思想。除非有時間廣泛涉獵、學習他人所做的事,否則你隻能是原地踏步。
勵誌小語
社會是不公平的,但又是公平的,它會給我們每個人機會,它永遠遵循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性,關鍵在於操作的人會不會巧妙地利用它,讓它為你服務。雖說是“不掃一屋安能掃天下”,但一個人如果隻顧低頭清掃他的小屋,而看不到外麵的廣闊的天地,那又怎麼可能展翅高飛?
別讓固有思維害了你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一樣,每個人可能遇到的困難也迥然不同,因此,每個人在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方法也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任何人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變通,不變通,就無法克服困難,就很難走向成功。古人說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讀書的人隻囿於一本書,一種思想。死死抓住一套理論而用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必然是行不通的。兼聽則明,采取兼容並包、取長補短的開放思想,才能夠讓自己的視野更廣闊,思路更寬泛。隻有開放的頭腦才能夠有開闊的思路,也才能夠在困難、危難之時,靈活變通,使問題迎刃而解。海倫?凱勒就曾說過這樣的話:當一道門關閉了的時候,另一道就會打開。然而我們太多時候總是遺憾地盯著那道已經關閉了的門,從而對那道為我們敞開的門視而不見。所以任何時候你都應該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
所謂保持開放的頭腦,就是要讓自己思維的觸角向各個方向延伸,接觸更多的新知識和觀念,對新的領域進行積極的探索,讓頭腦豐富起來。大腦有充足的營養,才能夠促使思路的產生和生長,如果頭腦閉塞,思維死板的人,則會在很多重要的時刻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有兩個探險家在林中狩獵時,一頭凶猛的獅子突然跳到他們麵前。
“保持鎮靜,”第一個探險家悄悄地說,“你還記得我們看過的那本關於野生動物的書嗎?那書上說,如果你非常冷靜地站著別動,兩眼緊盯著獅子的眼睛,那它就會轉身跑開的。”
“書上是那麼寫的,”他的同伴說,“你看過這本書,我也看過,可這頭獅子看過嗎?”於是第二個探險家拔腿就跑,最終逃離了魔掌,而第一個探險家卻站著不動,準備與獅子對視的時候,獅子撲上來把他撕成了碎片。
遇到危險情況,保持冷靜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盲目冷靜,書上說獅子不咬人,難道現實中它就真的不咬人了嗎?誰也沒有實踐過,與其用生命做代價來檢驗“真理”,不如趁機趕快逃命。生硬的理論,不一定處處能夠適應時刻變化的現實。學會應變,學會變通,切不可形而上學,拘泥於一時一事。
然而,要保持開放的頭腦,還要能夠虛心向別人學習,承認別人比自己強,擁有自知之明,才會有忍耐別人的胸懷,更有向別人學習的謙恭,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變成最強的人。
有一個聰明的男孩,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板看這個小孩很可愛,就打開一罐糖果,讓小男孩自己拿一把。
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的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還是無動於衷,最後老板看孩子這麼懂事,就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母親很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
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更重要的,他明白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隻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能夠真心地承認自己的弱點,找到差距,就更容易促進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在如今信息無限寬廣的數字化時代,沒有一個開放的頭腦,很快你就會被時代甩得遠遠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時代的激流裏麵,如果你不能緊隨時代的步伐,漸漸地就會迷失方向,走進困惑。
不要讓自己的頭腦封閉起來,積極地接收和學習新的知識和理論,融會貫通,變為己用,靈活變通,才能夠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避免崎嶇和坎坷。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在實現它的過程中開放頭腦,善於學習,並能夠靈活機動地行事,你就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對於某些思想僵化的人來說,一些微小的變化當然不足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和敏感,即使遇到了某些重大的變化,他們也往往無所適從,隻得順其自然。“窮則思變”,與其到窮途末路的時候才想起來要學習、要變通,不如從一開始就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提高認識,拓寬思路,增強靈活應變的能力,最終把你引向成功的坦途。
心理學家認為,你在生活中的自由程度是由你可以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數量所決定的。而你頭腦開放的程度又決定著你能夠想出的思路和方案數量。開放你的頭腦,思路就會變得寬闊。
勵誌小語
人生在世,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固有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因此,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處於什麼環境都應該學會變通,而不要被最初始的思想所左右。如果我們能夠掙脫固有思維的約束,不斷開創出新的處事方法,那麼對於我們來說,天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了。
夢想成就英才
現實生活中,細數身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是從小立下誌向,擁有夢想的人。對於有誌成才的人來說,很難想象沒有夢想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比爾?蓋茨從小酷愛讀書,除了童話故事,他最喜歡的書要數《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常常一讀就是幾個鍾頭,對書的迷戀和狂熱真是無人能比。蓋茨從小就表現出強烈的進取心,這在同齡人中是罕見的,無論遊戲還是比賽,蓋茨總要爭個高低。
蓋茨就讀的中學是美國最先開設計算機課程的學校。在這裏,蓋茨如魚得水,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凡能弄到手的計算機書刊、資料,蓋茨總是百讀不厭,還能舉一反三。同窗好友保羅?艾倫常向蓋茨發難和挑戰,堅強的意誌力和強烈的進取心使他倆成為知己。艾倫曾說:“我們都被計算機能做任何事的前景所鼓舞……蓋茨和我始終懷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也許我們真的能幹出點名堂。”
從比爾?蓋茨的青少年時代我們就可以看出,也許蓋茨最早所具有的夢想與一般人相差無幾,財富、成功、金錢對一般人隻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而已,但蓋茨卻能夠將這一夢想與自己新接觸的計算機聯係在一起,這就使得他的夢想有了堅硬的基石。
蓋茨還有一個人人皆知的夢想:將來,在每個家庭的每張桌子上麵都有一台個人電腦,而在這些電腦裏麵運行的則是自己所編寫的軟件。
正是在這一偉大夢想的催生下,微軟公司誕生了,也正是在這個公司的推動和影響下,軟件業才從無到有,並發展到今天這種蓬勃興旺的地步。
偉大的夢想造就了天才,並促使那些天才們經常追逐自己的幻想和夢想,最終走向成功。
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正是這夢想,在其前進的過程中,在他們遇到困難挫折和打擊當中,激勵著他們勇敢地向前,不斷堅持,從而走向成功。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裏,小時候家裏很窮,林清玄不得不每天跟著父親下地幹活兒。
一天,林清玄停下鋤頭,擦擦頭上的汗水,然後就一言不發,呆呆地望著遠處出神。父親看見他這個樣子,就問他在想什麼。林清玄回答:“我在想,等我長大了,我一定不種地,也不去上班。”“那你想做什麼呢?”父親擔心地問。林清玄堅定地說:“我會每天坐在家裏,等著人給我郵錢。”聽到這話,父親忍不住笑了起來,說:“傻孩子,別做夢了!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兒呢!”
上小學的時候,林清玄從課本上知道了埃及的金字塔,他又對父親說:“等我長大了,要去埃及的金字塔玩兒。”父親這回更氣了,在他頭上拍了一巴掌,訓斥道:“不要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把書讀好,找個好工作爸爸就心滿意足了。”
再後來,林清玄上了大學,畢業後當了記者,又出了好多書。他真的每天坐在家裏讀書、寫作,而出版社、報社和雜誌社也會源源不斷地往他家裏寄錢,林清玄就用郵來的錢去各地旅行。有一天,他站在金字塔下,仰望著高高的金字塔,想起了小時候對父親說過的話,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林清玄成功了,他的成功源於對兒時夢想的不斷追求。
夢想成就英才!
讓每個立誌成才的年輕人大膽夢想吧!
讓每個偉大的夢想都能成為現實!
勵誌小語
夢想是人類對於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有時夢想是不切實際,但毫無疑問,夢想是人類最天真最無邪最美麗最可愛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