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誠明謂之性。非世間專著之誠。乃寂然不動。不因一緣廓爾明悟。無得而稱焉。強名曰性。自明誠謂之教。雖有誠之蘊。而不見誠之體。因聖人典教洞然明發。不依倚一物者乃誠之體。亦無得而名。且曰自明誠謂之教。故曰明則誠矣。誠則明矣。大矣哉誠明之道。配天地唇萬物。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不行而到。不勉而中。曰致。知之一字。眾玅之門。非情識聞見妄覺之知。此知自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而得之。盡己之性則盡物之性。物我兩忘是謂致知格物。
言顧行。行顧言。此正吾釋行解相應如說修行也。華嚴十林菩薩各說一行之法。共成十行。明密行如林。功德之地。無一物不由地之所生。無一佛不由行之所成。但取言說不行其行。是名邪魔外道。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果如是。不見有上下之位。既無驕與倍。豈常人所能到哉。與夫自高標置徼幸欲居人之上者。不可同日而語。
儒者貴其天理。誠可貴也。父子之間天理也。父慈母愛子孝天理自彰。不待學而後有。廣而論之。凡有血氣者皆有天理也。小人初在繈褓中天理全。及其長大貪欲一萌於心。蔽於天理。致於不孝不弟者有之。吾徒割所愛從釋。是絕天理也乎。曰。不然。聽父母之命而後從之。故曰舍子出家者是也。天理無所不在。世人徒見色服之異。謂絕天理。今之孝弟乃天理之麤淺耳。能學道以明天理之高深。無乎不報者。斯得天理之大全。泰萃可夷也。江海可涸也。飲食可無也。孝不可忘也。蒙甞曰。大孝同天地竝日月而健行不息。大戒曰。孝順父母師僧。孝順至道之法。孝可忘乎。吾徒祝髮壞衣墮三寶數者。無問貧富。唯相尚以道。不以通塞貴賤為恥勝。間有父母無親屬共億者。佛許減衣鉢一分以奉之。微有好勝惡貧之念萌於中。而不躳父母之養者。非吾釋之子也。
太王始居於豳。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怒欲戰。太王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渡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太王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薑生少子季歷。歷子昌。太王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父欲立季歷以傳昌。遂文身斷髮亡如荊蠻。示無用於天下。為賢哉德乎。有是父而有是子。文主勃然興於周者。蓋在此矣。漢高祖既有天下。對羣臣謂父曰。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公論曰。高祖對羣臣麵折其父。使太公血氣尚熾。則父子不順矣。及讀楚元王世家。封其兄子信為羹頡侯。以其母甞櫟釜故。儻信識孝義之本。願為黔黎可也。嗚呼。高祖懷慍既久。逢時呈露無餘蘊矣。其於孝弟何有哉。驗於親親臣子可知矣。素號寬厚長者者。皆術數也。
黃龍菴主徵教一百四章。辨通一十五章。讀其徵教。如壯士前行。百夫莫遏。能殺人亦能活人。可謂有力者也。讀其辨通。如蓬萊弱水。浩浩湯湯然。懦而不能載一羽。望其涯已解體矣。涉之則沒溺。學者當觀其徵。無閱其通。
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公論曰。南華老人可謂入理深談。使有衲僧之作略。儘可為人。
化書雲。虵化為龜。雀化為蛤。彼忽然忘蜿蜒之狀。而得蹣跚之質。此倏然失飛鳴之態。而得介甲之體。斵削不能加其功。繩赤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公論曰。子嵩知彼化之速。而不知子嵩自化尤速於彼。雖未形蹣跚介甲之軀。一念之間則千變萬化矣。苟在吾玅觀察智中。則無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