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而終,在這個年代不止代表了婚姻觀,就連事業觀也是如此。
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生存環境,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安全感。一旦崩塌,對這在體製內求生存的人來說,刺激可想而知。
有些人下崗後,甚至精神失常、自殺。無數個家庭,在下崗的大潮前,分崩離析。
確實有人下崗後,憑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還有運氣,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但更多的普通家庭,下崗對於他們來說,和天塌了沒有什麼兩樣。就如同在寒冬,把他們剝光後扔出溫暖的房屋,讓他們在大雪紛飛的冬夜自生自滅。
於是,有些人被凍死了。
在後世,對於眾多下崗人員的悲慘遭遇。最典型的說法是,由於他們不知道努力,隻想依賴別人、依賴國家,結局才會悲慘。那些自力更生、努力上進的下崗職工,都會過得不錯。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些人忘了,下崗職工從工作的一開始,就是沒有選擇權的。
他們從幼年時代就被教育成社會主義的螺絲釘,工作後同樣如此。
那時候如果你是工人,那你就幹好你崗位的事,你就有飯吃。你分到擰螺絲的崗位,就一輩子擰螺絲,分到哪個工序,你隻需要幹哪個工序。這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這是被要求的分工。而國家,也向大家保證,隻要聽從國家的安排,生老病死自己不需要擔心,隻是一心幹活就可以了。
他們相信了,但結局呢?
下崗潮之後,司機的崗位、鉗工、電工的崗位人不會挨餓,因為他們掌握了技術。其他生產線上的工人能有這樣的機會學技術嗎?你能說這是他們個人水平不行嗎?
97之後,出現大量的街頭攤販,幾乎都是下崗職工。他們願意街頭擺攤嗎?不,他們也不願意。但沒辦法,他們需要生存。在過去,他們被教育成一顆螺絲釘,可能他們所具備的技能並不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他們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隻能街頭擺攤。
張晨隻是個重生者,並不是救世主。他非常清楚,在這種大勢麵前,每個人能做到獨善其身已經不容易,更遑論兼濟天下。他所能做到的,也隻是讓自己盡快變得更強,讓自己身邊的人過得更好罷了。
看到父母精氣神的變化,也讓張晨為之振奮。他用三個晚上的時間,憑借自己的回憶。搞出了一部“小肥羊管理細則”交給蘇文錦。
這部管理細則中,首先明確了小肥羊的經營理念:以“人”為本和服務大於一切。
現在小肥羊還剛剛起步,在這個階段將經營的根本理念確定下來是非常容易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否則一旦發展起來了,再發現問題,想要修正,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張晨的想法,是從招人開始,就通過這份管理細則,給所招來的員工洗腦,同時,從利潤中拿出固定的比例,作為員工激勵計劃的基金,讓員工具有向上爬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