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
“心憂天下,讀破萬卷,自覺誌趣不凡。”
【故事】
左宗棠在湖南巡撫吳榮光設立的湘水校經堂學習經學時,由於學習刻苦,七次取得考試第一名的好成績。但當時因為父親去世,他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
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納資為監生,應湖南鄉試。說到捐監,左宗棠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按清朝的科舉製度,要參加鄉試,必須是秀才才夠格。而左宗棠由於兩次丁憂在家,錯過了考試機會,沒有成為秀才。他也想等下次再考,但一想要等三年,就改了主意。於是,左宗棠就花了108兩銀子,捐了一個監生。
那次考試考生有五千多人,左宗棠坐在裏麵,就像一根草落到柴禾堆裏,沒有人會注意到他。但出乎意料的是,左宗棠三天的考試下來,成績並不是很好。正巧,這一科是為道光皇帝五十壽辰而開的“恩科”,為了顯示皇恩浩蕩,更怕遺漏了人才,於是,皇上一聲令下,主考官們就開始搜閱遺卷。
當時,助考官胡鑒剛剛去世,遺卷就有主考官徐法績親自審閱,而最後定奪的又是對左宗棠非常賞識的吳榮光。這下,左宗棠的機會來了。
這些天,徐法績一份份地仔細審閱這些遺卷,看的眼睛都花了。就在他昏昏然之時,突然就看到了左宗棠的試卷。剛看了開頭,徐法績的精神頭就來了,隻見這份卷子不僅字體挺拔有力,而且觀點新穎,說理透徹。待試卷看完,徐法績一拍書案,高興地說:“妙啊!這樣的好卷子,怎麼開始就沒人看到?”於是,徐法績一高興,就把左宗棠的試卷放在了這些好卷子的最上麵,要求考官補薦。
也許是各人的欣賞水平不同,考官看了左宗棠的卷子,開始懷疑徐法績利用這次“皇帝恩科”營私舞弊,於是堅決不肯推薦。
徐法績很不高興,但又不好說什麼,就把左宗棠第二場的經文試卷拿出來,讓這些考官傳閱。徐法績說:“對於各人的好惡,我無法強求。但一篇好的文章,在任何人看來都應是優秀的。諸位不是懷疑我的動機嗎?好,這是左宗棠的一份試卷,大家看一看,憑良心看看我是不是看走了眼。”
考官們隻好逐個看了一遍左宗棠的試卷,因為仔細看了,大家才知道,左宗棠寫的確實不錯,給他個舉人一點都不過。
這時,吳榮光也說話了:“這個左宗棠我了解,是個難得的人才,諸位若不信可以看看我的預言是否準。此人日後必定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見吳榮光這麼說,大家還有什麼好說的?於是,大家一致同意,舉薦左宗棠。左宗棠於是就成了晚清的一名舉人。
通過這次鄉試,左宗棠在湖南已多少有了一點知名度。俗話說“好事成雙”,鄉試後不久,左宗棠就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與周詒端結婚。但由於當時無錢操辦婚事,左宗棠隻好住到了嶽父家。夫人能文善詩,對於左宗棠的學行關懷備至,傾心相助,夫妻恩恩愛愛,倒也溫煦可人。
第二年春天,左宗棠參加了在京師舉行的會試,但卻與進士無緣。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宗棠再度北上應試,命運又給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這次會試,他本可榜上有名,但臨揭榜時,考官發現湖南多中一名,竟取消了他的進士資格,僅給他一個“謄錄”。
左宗棠不甘心做一名為史館注籍的謄錄,毅然南返湘潭,在夫人的協助下,潛心於地理學的研究。兩年之後,愛才的吳榮光請左宗棠到醴陵淥江書院講學,於是,左宗棠就開始了他短暫的教書生涯。
【感悟】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很多人感歎沒有伯樂來發現自己這匹千裏馬,其實,是不是千裏馬,並不是自己說了算。人生有很多次考試,在這些你可能認為無關緊要的“考試”中,或許就有人在等著挑選他自己眼中的千裏馬。因此,等伯樂的時候,首先要讓自己變成千裏馬,然後把伯樂吸引到自己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