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望謹案: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安定沈潛,泰山高明,安定篤實,泰山剛健,各得其性稟之所近。要其力肩斯道之傳,則一也。安定似較泰山為更醇。小程子入太學,安定方居師席,一見異之。講堂之所得,不已盛哉!述《安定學案》。(第一卷)。
泰山之與安定,同學十年,而所造各有不同。安定,冬日之日也;泰山,夏日之日也。故如徐仲車,宛有安定風格;而泰山高弟為石守道,以振頑懦,則岩岩氣象,倍有力焉。抑又可以見二家淵源之不紊也。述《泰山學案》。(第二卷)。
晦翁推原學術,安定、泰山而外,高平範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孝宗嚐以朝臣之請,將與歐陽兗公並入澤宮,已而不果。今卒舉行之,公是為不泯矣。述《高平學案》。(第三卷)。
楊文靖公有言:「佛入中國千餘年,秖韓、歐二公立得定耳。」說者謂其因文見道。夫見道之文,非聖人之徒亦不能也。兗公之衝和安靜,蓋天資近道,稍加以學,遂有所得。使得遇聖人而師之,豈可量哉!述《盧陵學案》。(第四卷)。
安定、泰山並起之時,閩中四先生亦講學海上,其所得雖未能底於粹深,然而略見大體矣,是固安定、泰山之流亞也。宋人溯導源之功,獨不及四先生,似有闕焉。或曰:「陳烈亦嚐師安定。」未知所據。述《古靈四先生學案》。(第五卷)。
慶曆之際,學統四起。齊、魯則有士建中、劍顏夾輔泰山而興。浙東則有明州楊、杜五子,永嘉之儒誌、經行二子,浙西則有杭之吳存仁,皆與安定湖學相應。閩中又有章望之、黃晞,亦古靈一輩人也。關中之申、侯二子,實開橫渠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實開範正獻公之先。篳路藍縷,用啟山林,皆序錄者所不當遺。述《士劉諸儒學案》。(第六卷)。
小程子謂:「閱人多矣!不雜者,司馬、邵、張三人耳。」故朱子有「六先生」之目。然於涑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於百源微嫌其持敬之有歉,《伊洛淵源錄》中遂祧之。(今本補入康節,非朱子原本也。)草廬因是敢謂涑水尚在「不著」「不察」之列。有是哉﹖其妄也!述《涑水學案》。(第七卷、八卷。)
康節之學,別為一家。或謂《皇極經世》秖是京、焦末流,然康節之可以列聖門者,正不在此。亦猶溫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潛虛》也。述《百源學案》。(第九卷、十卷。)
濂溪之門,二程子少嚐遊焉。其後伊、洛所得,實不由於濂溪,是在高弟滎陽呂公已明言之,其孫紫微又申言之,汪玉山亦雲然。今觀二程子終身不甚推濂溪,並未得與馬、邵之列,可以見二呂之言不誣也。晦翁、南軒始確然以為二程子所自出,自是後世宗之,而疑者亦踵相接焉。然雖疑之,而皆未嚐考及二呂之言以為證,則終無據。予謂濂溪誠入聖人之室,而二程子未嚐傳其學,則必欲溝而合之,良無庸矣。述《濂溪學案》。(第十一卷、十二卷。)
大程子之學,先儒謂其近於顏子,蓋天生之完器。然哉!然哉!故世有疑小程子之言若傷我者,而獨無所加於大程子。述《明道學案》。(第十三卷、十四卷。)
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則洛學之統且中衰矣!蕺山先生嚐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發明有過於其兄者。」信哉!述《伊川學案》。(第十五卷、十六卷。)
橫渠先生勇於造道,其門戶雖微有殊於伊洛,而大本則一也。其言天人之故,間有未當者,洲稍疏證焉,亦橫渠之忠臣哉!述《橫渠學案》。(第十七卷、十八卷。)
慶曆以後,尚有諸魁儒焉,於學統或未豫,而未嚐不於學術有功者,範蜀公、呂申公、韓持國,一輩也;呂汲公、王彥霖,又一輩也;豐相之、李君行,又一輩也。尚論者其敢忽諸!述《範呂諸儒學案》。(第十九卷。)
涑水弟子,不傳者多。其著者,劉忠定公得其剛健,範正獻公得其純粹,景迂得其數學,而劉、範尢為眉目。忠定之《語錄》、《譚錄》、《道護錄》,今皆無完本,然大略可考見矣。述《元城學案》。(第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