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我把一生中的成績歸功於兩件事,一是好的家庭,二是好的教育。——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附錄經典故事
永遠爭坐第一排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上,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
父親對她的教育很嚴格,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麵,而不落後於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也要永遠坐在第一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太難了”之類的話。
父親的“殘酷”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第一排”。
瑪格麗特上大學時,學校要求學生們上五年的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了。
瑪格麗特不光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她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學校的其他活動方麵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40年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永遠爭坐第一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你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
在這個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撒切爾夫人能夠坐在“第一排”,就是因為她把“爭坐第一排”當成一種人生理想,並且最重要的是她為此采取了具體行動。
讓同學佩服的辯才
瑪格麗特的父親羅伯茲每個星期天都帶她到芳金大街的教堂去,讓她聽牧師滔滔不絕的布道。
在家裏,羅伯茲有意與女兒就各種問題進行辯論,以造就她機智、沉著、語言輝煌、充滿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辯藝術。
11歲時,瑪格麗特到凱斯蒂女子學校。在凱斯蒂辯論俱樂部的辯論會上,她以思維敏捷、觀點獨到、講話準確、氣勢磅礴之勢讓同學們甘拜下風。
瑪格麗特所在的學校經常請人來校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她總是第一個站起來大膽提問。不管她的問題是比較幼稚,還是比較尖銳,她總是充滿好奇地脫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則往往怯生生地不敢開口,她們隻能麵麵相覷或抬眼望著天花板。
父親的不斷鼓勵使瑪格麗特對自己的口才充滿了自信。上中學的時候,瑪格麗特是學校辯論俱樂部的成員,演講從不怯場。但老實說當時瑪格麗特的演講技巧一點也不高超,用她同學的話說是根本不能振奮人心,這自然不受同學歡迎。
瑪格麗特卻毫不顧忌,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上台演講。有一次,因為她講的內容大家不感興趣,而且她又講了很長時間,那時盡管台下時有噓聲,諷刺嘲笑隨之而起,瑪格麗特自信好強的個性卻使她根本不把這些放在眼裏,依然毫不臉紅地演講下去。
甚至到後來,聽她演講的人都跑光了,她卻仍舊坦然地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才停止。很多同學對她這種突出個性不理解,但她對別人的議論也毫不在意,一直維持著獨立自信、我行我素的個性。
不隨波逐流
瑪格麗特的家教是很嚴格的。從小父親就要求她幫忙做家務,10歲時就在雜貨店站櫃台。在父親看來他給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許女兒說“我幹不了”或“太難了”的話,借此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很小的時候,羅伯茲先生就諄諄告誡她千萬不要盲目迎合他人。
瑪格麗特入學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勞動、學習和禮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而多彩。
她的同學可以與他們的朋友一起在街上遊玩,可以做遊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麼誘人,那麼令人快樂。
幼小的瑪格麗特心裏癢癢的,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
羅伯茲臉色一沉,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麼辦,不要隨波逐流。”
見孩子不說話,羅伯茲緩和了語氣,繼續勸導瑪格麗特:“孩子,不是爸爸限製你的自由。而是你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的思想。現在是你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樣,沉迷於遊樂,那樣一定會一事無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你自己做決定吧。”
聽罷父親的話,小瑪格麗特再也不吱聲了。父親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裏。她想:是啊!為什麼我要學別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剛買回來的書我還沒看完呢!
羅伯茲經常這樣教育女兒,要有主見,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個性。隨波逐流隻能使個性的光輝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
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的高度的自信,獨立不羈的個性使她常常有一種心理優越感。
毫不吝嗇自己的信任
一天清晨,弗格斯家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他剛拿起話筒,一個陌生而嘶啞的男中音便在電話那頭響起:“弗格斯先生您好,我是傑克法官。剛剛有人指控您偷了一家商店的兩本書,請您於下午13時到達法庭接受審理,希望您積極配合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