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節婦
許節婦。太倉錢氏女也。年二十歸太學生許照。六載而寡。乾隆三十七年。有司上聞。以節婦 旌。節婦自幼信西方之教。母遘危疾。節婦禱於佛。日誦佛名千聲。病尋愈既寡。事佛益虔。時出所藏。濟貧拯厄。惠及禽畜。日誦金剛經。回向生西。晚而斷葷血者六年。先歿前半月。夢觀世音現身接引。及期。命侍者焚香。合掌誦西方佛名。趺坐而逝。時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四日也。年七十二(一行居集)。
宋孺人
宋孺人。長洲人。歸太學生。顧文耀。事姑謹。姑故奉觀音大士。既即世。遺宋甆大士像。孺人供奉日虔。垂十餘年。已而其子晉芳。夢兩大士。身衣破衲。如有所乞。旦遇一舟子。攜兩軸來售。一舊刻吳道子。畫僧相觀音。一繡像送子觀音也。急償以直。屬工莊新。送貯裏中月聲庵。逾年。晉芳復夢兩大士。雲將有行。急往視之。則庋置之。壁間久矣。遂齎還家。張掛淨室。孺人日侍像旁。誦西方佛名。及諸經呪。瞻拜無虗日。一日室中甎麵。忽現僧相大士。如道子畫。其後八日。又現一尊作送子像。善財龍女。先後迸出。遂發甎刻像。金容爛然。自此迸除葷血。一心淨業。晚得痺疾。日扶掖下牀。課誦不輟。已而感熱增劇。臥病半月。臨終。訓勉諸子。各敦本行。命同稱佛名。勿哭。遂合掌至頂誦所習呪。忽聞異香滿室中。泊然而逝時在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年五十四(一行居集)西史氏曰。潘萬宗居士。衣灰現三聖。今孺人甎麵現大士。皆精誠之凝結也。而或疑其荒誕。試問蛤蜊殼中。豬牙齒[臼-(一*一)+囗]等之變現。獨何與。
鄭氏
鄭氏。鬆江人。適吳姓。少寡。矢誌柏舟。別搆淨室。閉戶誦經念。佛者數十年。至嘉慶初。年七十九。庭前石上。忽生大蓮華一莖。適其母舅蔡鴻業司寇。致仕歸。見而奇之。為文勒石。記其事。是年。臘月。謂家人曰。我將西歸踰旬無疾而逝(染香集)。
百不管老媼
百不管老媼。失其姓。杭州人。嘗問於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門。一生決離苦海。和尚曰。無過念佛。然念佛不難。而難於持久。持久不難。而難於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專心持名至誠發願往生。臨終佛來接引。即得離苦海矣。媼歡然拜謝。歸即將家事。委子婦等。闢淨室供佛。修持其中。年餘。復問和尚曰自蒙開示弟子。棄捨家務。專事念佛。自問亦可謂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難。師當復有以教我。和尚曰。汝雖拋卻家務。而兒孫眷屬不無厪念。此則愛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愛根。將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媼歎曰。師言是也我雖不管於身。不能不管於心。從此真當百不管矣。遂愈加精進。愛心偶動。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以自軀除。或谘以家事。亦依此三字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播傳親黨間。如是者又年餘。一日詣庵謝曰。師不我欺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數日後。無疾而逝。嘉慶初年事(染香集)西史氏曰。百不管。渾名也。推言之。則百至千。千至萬。皆所不管矣。約言之。即一且不管。何有於百。能如是而後塵緣可斷。能如是。而後淨業可成。嗚呼。安得世間人士。鹹如此百不管耶。
陸氏
陸氏。婁縣人。適周姓。中年茹素受五戒。遇西禪寺僧邁春。示念佛法門。即依教行持。三十年不倦。夫死。依壻袁退葊家棲止。嘉慶十一年。感微疾。一心念佛。期生淨土。臨終。右脅而臥。如入禪定。室中異香。直透中堂。及殮。猶有餘香(染香集)。
吳氏
吳氏。蘇州元和人。適張姓。中年奉佛。歸依畫禪寺。道林和尚。茹素戒殺。專心淨業。後因夢中。見觀音大士。教以跪念。於是每念必跪。香燼始起。未嘗稍懈晚年有微疾。命子眉山。延僧數人。念佛至三日。乃曰。我見空中有兩和尚招手。僧曰。此二大士也。正宜一心向往。言未竟。已吉祥逝矣。眉山亦因母教。遂長齋。奉佛雲(染香集)。
沈媼
沈媼。法名善月。吳江黎裏人。歸陳士坊為室。生子二。年二十五。修念佛三昧。四十斷葷血。屏家務。勤行放生諸功德。既喪少子。旋孀居。功益進。日誦華嚴行願品一卷。大悲呪五十徧。佛號三萬聲為正課。暮年。從子遷居城中。闢一靜室。不越戶限。寢食於斯。棲心淨土。數十年如一日。年七十五。染恙緜延。佛名不輟。臨終。呼眷屬扶起。索湯盥身。易衣趺坐。麵西合掌而逝。俄而幾現蓮華影像不滅。時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染香集)。
姚氏
姚氏。鬆江人。平日從夫張某。奉鬥甚虔。已而姚氏患病。其姊省之。教以專心念佛。從之。甫半日。忽笑曰。我見蓮華無數。大如鬥。語竟即逝(染香集)西史氏曰。見蓮華。不見化佛。持誦之功未深耳。而一生安養。終當見佛矣。
汪氏
汪氏。華亭人。年十六。歸周文榮。家赤貧。文榮遊幕遠方。汪氏女紅自活。長齋奉佛。後文榮客死湖北。久無耗。汪氏撫子方容成立。乃命尋父。方容徒步數千裏。卒負父骨歸。學使採風。以母節子孝表其閭。方容故善書畫。人重其孝行。爭搆之。以是甘旨無缺。汪氏晚年。念佛益虔。願父母翁姑及夫。齊生蓮界。嘉慶某年。得疾。曰閉戶念佛。不問家事。臨終。謂方容曰。我昨夢汝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汝父。俱住蓮華世界。現前五色雲。擁一瓣蓮。大如舟。我殆乘此往生乎。言訖。怡然長逝。室中香氣如蘭。殮時未散(染香集)西史氏曰。前發是願。卒符其夢。然則夫歿而修淨業。夫必藉以超生。顧不足徵歟。願法界眾生。同歸安養。回入娑婆。必能度脫。又不足徵歟。乃今之節婦。不明乎是。小則哀傷得疾。大則隨夫長往。不知一盡今形。各隨其白業黑業而報之。縱能相見黃泉。亦祇同於陌路。唯西方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間利害。實霄壤焉。唯智者思之。
王氏
王氏。金山縣人。適張姓。善事父母舅姑。嘗兩次刲股。夫歿。柏舟節橾。家法肅然。每見喪家接眚甚怖。因問人曰。何能免此。或告以念佛法門。遂發心茹素。禮誦不輟。教諸子婦。闔門信奉。力行放生掩骼諸善事。後患脾疾。求參一和尚。受優婆夷戒。經年病革。行願益誠。臨終。誦彌陀經。以次稱佛號。移時而逝。遺命不迎眚神。不以葷酒設祭。子婦皆從之(染香集)西史氏曰。用葷酒而設祭享賓。於亡者失大利益。智者弗為也。至於迎眚之舉。尤屬不經。而積習成風。深堪痛恨。修行人。力挽穨靡。此其可法矣。
吳媼
吳媼。江寗人。夫早喪。遺一子。撫之成立。婚娶數年。子又亡。乃與寡媳。共撫弱孫。孤苦度日。後篤信淨土法門。長齋奉佛。受優婆夷戒。潔小樓供佛像。每晨起盥漱後。即炷香禮拜。持佛名三千。定為日課。課畢。始理家事。如是數十年。同裏有朱本願者。素與其子善。故常往還。嘉慶二十二年春。媼忽謂之曰。卻後某日。子幸過我。有一緊要事。須託辦也。本願諾之。至期往。媼已搭縵衣。趺坐牀上逝矣。問其媳雲。近日課誦如常。精神亦佳。昨夜索浴畢。即安臥。不知何時坐化也。本願因為料理喪葬事焉(染香集)。
倪嫗
倪嫗。法名顯真。嘉善人。住北港村。歸依佛門。茹素念佛。村中舊有觀音像。嫗早晚禮拜必誠。每供佛飯僧俱親自任勞。嘉慶二十二年九月。數覩菩薩現相。隨示疾。謂其子曰。我數見菩薩喚我去。殆將去矣。子雲。既菩薩降臨。應備齋供。兒親往城中。買蔬供奉。如何。曰。亦好。但恐不及耳。子遂往。及歸。嫗已趺逝。念珠猶在手也(染香集)。
潘氏
潘氏。婁縣人。適孫某生四女。智求。智禪。福庵。德庵。俱奉佛受優婆夷戒。勸母發心。嘉慶二十三年。潘氏年七十九矣。會西林寺傳戒。四女復勸受戒。臥病。未能往。因代求之。錫法名曰印蓮。潘氏知之。即斷肉食。一意西歸。是冬。南禪寺起念佛七期。四女同往念佛。至第六日。潘氏命促之歸。曰。速焚香。佛來矣。遂吉祥而脫(染香集)。
汝氏
汝氏。名季婉。吳江黎裏人。適王枚為繼室。夫婦相敬如賓。五十餘載。未有所出。為人靜厚。居常一以念佛為事。嘉慶二十四年。二月三日。病篤。語家人曰。大士來臨。吾其逝矣。即合掌垂目。誦大悲呪。旋聞旃檀香滿室中。歿後。慈容含笑。顏色轉少。年八十二(染香集)。
祁氏
祁氏。法名德濟。江南興化人。歸同裏王生。年未四旬。慨然以濁世為厭。誓願求生安養。日誦佛名三萬聲。歸依溪穀和尚。旋受優婆夷戒。年八十九。染微疾。其年三月八日。告所親曰。我十六日當西去。或謂之曰。十六乃紅沙日。不吉。祁氏曰。我修行人。不依俗忌。有何不吉耶。雖然。勿令俗人議我。致退善心。即以十四日去何如。至十四日。晨起。披縵衣。持佛名而逝。時在嘉慶中(染香續集)。
王氏
王氏。鄞縣東鄉樹橋人。生不茹葷。自幼歸依三寶。法名淨隆。既嫁。信向念佛法門。其夫性暴。時加詈辱。王氏唯忍受而已。年六十餘。益精進。一夕其舍被鄰隙放火。旋經撲滅。後赴寶林佛會。僧問倘爾時被焚。將若之何。曰此身可厭。被焚。即乘之而去矣。越歲。其鄰復放火。舍遂被燎。王氏竟不走避。唯緩聲持佛名。魚聲朗朗。火光中。隔河人家。初見煙燄幕其居。忽有金光一道。直沖霄漢。彷彿見王氏現身。火滅。家人尋視。見其遺骨。若趺坐地上者然。
又鄞邑下殷有張氏者。與王氏同師。法名淨音。其信向念佛。而不得於夫。亦與王氏略似。雖百般磨折。道心不退。後患癱症。臥牀數年。念佛無間。臨終合掌而逝。異香滿室。經數刻乃已。
又鄞邑定橋有陳氏者。亦與王氏同師。法名淨瑞。為人撲實。念佛求生。無少疑貳。常自言。我決定能生淨土。臨終。熈怡端坐。念佛而逝(染香續集)西史氏曰。王張二氏。宿業甚重。故自生至死。備嘗諸苦。卒以淨願堅牢。鹹感瑞應。乃知前世之餘殃。不能累今生之勝果也。至若陳氏。雖宿業輕微。易成道業。不及二氏之忍力堅定。然其一往之意氣。絕不跂路亡羊。令人覽而神壯。可謂一門三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