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漢槎
華漢槎。字以傳。蘇州人。年七旬餘。遇善士蔣文勳。開示念佛法門。且招之供養。信心篤實。歸依在經茂公。一日禮佛時。倐見蓮華。徧滿虗空。自是念力益純。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十九日晚。課佛名至夜半。聲不絕口。人詰之。曰。將往西方。明晨。自著衣冠。欲往蔣文勳家辭別。因天雨而止。人以其無疾。不介意。頃入視之。趺坐合掌逝矣(楊藕槎周尚文述)。
方步瀛
方步瀛。字小湘。崑山人。善書畫。多藝能。既習扶鸞術。神教誦大悲呪。從之。每晨起。定課數十徧。已而遇張爾旦勸修淨土。始專心西邁。一日示微疾。起居如常。向晚謂其僕曰。吾逝期在明日。汝慎勿告女主。僕曰。吾不以告。恐事後有怨。曰。設有怨。汝言生死之事。非他人所可預知也。僕頷之。明日。有友過從。步瀛延之坐。曰。為我誦彌陀經。友曰。吾未習學。如何。步瀛取經授之。曰。吾教汝。遂從容誦經終卷。纔舉佛號。目光上燭。掀髯微笑。趣視之。已化去矣(汪石心述)。
朱麟書
朱麟書。字文泉。新陽庠生。年近五旬。遘危疾。生大怖畏。遂棲心內典。手不釋卷。常以勸善諸書贈人。誌存利濟。時亮寬和尚自師林退院。住尊勝庵。有梵行。麟書歸依受五戒。法名如因。結社尊勝。月一集。禮四明懺法。與社諸人。互相策勵。講演淨土法門。後兩目矇矓。不能看書。而課誦益勤。行住坐臥間。默誦西方佛號不輟。年七十。示疾數月。臨逝前數日。夢寐中見白光。述偈言三首。一雲。一入塵勞名利牽。忙忙營逐不知愆。室人交謫怨盈耳。生計無聊度老年。樂道安貧知有命。存心養性俟諸天。隨緣應世了前業。幻境空華任變遷。一雲。旅泊他鄉七十秋。升沈變態豈無由。回頭覺岸徑歸去。不變隨緣自在遊。一雲。業報今已盡。自性幸不迷。踏著無生路。引心已到西。及革。起坐念佛而逝。氣絕逾時。掌猶緊合不釋。時在道光二十五年冬月(郭仰山徐稼甫述)。
陳鍠
陳鍠。法名廣聲。字西堂。嘉興石門人。業賈蘇州。長齋奉佛。為人鯁直。歸依杯渡海公。復從靈鷲義公受五戒。日與朱麟書結念佛。社於定慧寺。雖宂忙不輟。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下痢。至初六日。有友談雲屏往省之。鍠曰。子來恰好。我明日一早欲行。為我往小普陀。邀朱寅堂作別。時寅堂以路遠時晚。不至。復顧其弟曰。汝學醫。試為餘診脈。自後凡衇象似此者。不可再示方也。頃之從容念佛。至夜半。聲漸厲。人問見佛否。曰。見大和尚。特遠耳。迨天明。泊然而寂。年五十五。
越四載蘇州有薛紹基者。鍠在日。常主其家。勸之念佛。後亦發心信行。年六旬。疾篤神識瞀亂。忽作鍠口音雲。此刻緊要。何故不念佛。且須向西臥。紹基遂自舉轉。家人往視。宛然是鍠聲吻。頃之。紹基念佛而逝。此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中事也(錢安軒朱寅堂述)西史氏曰。藉助緣而往生者。屢聞之矣。至若沒經數載。而乃念故舊之深情。顯靈蹤而接引。斯誠極千古之異事哉。
郭觀光
郭觀光。字尚賓。一字仰山。蘇州元和人。為人醇謹。業醫。不與人計利。病者招之輒往。中年奉西方教。從杯渡海公受歸戒。法名廣仁。每晨起。靜埽鬥室。默誦佛號。寒暑無間。祖遺有魚蕩一所。在陸墓北蕪塘。租人捕魚。為祭埽費。觀光再三向族人商議。解囊金代之。請示勒石。捐作放生河。活生靈無算。常與家人言。己酉八月有凶。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春間病篤。家人為之恐懼。觀光搖手曰。勿慮。木樨香未聞。餘命未絕也。至八月。復病。命延僧唱佛。初五日。家人問逝期。觀光豎二指。至初七日晚。合掌而逝。頂上煖氣勃發。良久乃散。年五十六(郭辰生述)西史氏曰。餘識仰山於談道會。和藹之風。溢於眉宇。及叩其淨業之修。餘固決其必定生也。而卒能不出所料。其化族捐河一節。不尤足多乎。
總論曰。古今來。才人傑士。講道論德者。不少概見。求其臨逝安詳。現諸瑞應。則什百千萬中。未有一人也。獨此念佛往生之人。或聞異香盈室。或見化佛迎空。種種休祥。未易悉數。而世之顛倒凡夫。不此之警覺。反自附於儒者之列。毀之斥之。卒至沈淪於苦海中。而莫之救也。悲夫。
往生雜流第五
吳生
吳生。杭州人。祖父俱庠生。 大清順治初年。大兵圍城。父母失散。生被掠。送張將官標下服役。時年方十三。自歎吾本儒家子。今下賤若此。必是宿業。遂於佛前立誓。持齋念佛。日誦金剛經。回向生西。年十六。本官發糧充丁。即將糧銀買香供佛。跪誦阿彌陀聖號。至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忽告本官。欲往西方。本官不信。訶為妖言。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本官捆打十五。毫無怨言。又向各營作別。自限十一月一日歸西。是日五更。沐浴焚香。禮佛畢。仍至本官船上叩辭。本官大怒。遣兵跡之。見其西向三拜。端坐說偈曰。身在營中心出家。身披鎧甲是袈裟。刀刀親見彌陀佛。箭箭射著白蓮華。偈畢。自吐火。焚其軀。合營官長。皆遙望羅拜。本官合門齋戒(蓮藏)。
沈承先
沈承先。崑山人。住宣化坊。業木工。年七十餘。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手不停斧斤。而佛聲亦不絕口。康熙十年三月。預知時至。三日前。徧別親友。謂將往西方。此後不復相見。告家人曰。明日十五。當行矣。明晨。澡浴易衣。向西趺坐。取一淨幾置前。焚香念佛而終(西歸直指)。
周絢堂
周絢堂。潛陽人。始辦事公門。既而勘破世情。立除澆惡。靜坐一室。誦白衣呪。持齋放生。廣行方便。見貧而無歸者。隨力救護。後遇旵莊道人。勸修淨土。遂銳誌念佛。六時不懈。並轉以教友朋。從中多信向者。曾刻極樂津梁。廣為施送。乾隆五十一年春荒。邑中募賑粥糜。絢堂殫精竭力。晝夜從事。一日五鼓忽起。索浴更衣。謂妻子曰。吾生西時至矣。汝等勿效世俗。但一心念佛。言畢。端坐而逝。略無一語及家事。是早。猶有人見絢堂在粥厰中。往來撿視雲(蓮宗集要)西史氏曰。絢堂既已往生。何以復在粥厰。意者慮人疑謗。故示奇蹤耳。其願力之宏。不益見哉。
姚生
姚生。為長洲縣役。家貧。聘妻卒。不復娶。役事讓諸人。寺院中事。竭心力為之。為人正直。能麵斥人過。夜定必坐。持佛號萬聲無間。年二十餘。以疾卒。端坐而逝。香盈室。頂如灼也。鐵君定公贊以詩曰。醴泉及芝草。本無根與原。居士西方來。廣度諸有緣。緣盡便歸去。腳跟絕牽纏。斯人難最得。高望長睪然(西歸見聞錄)。
宋寶官
宋寶官。華亭人。家貧。賣醬度日。事母孝。奉養甘旨。不諉昆季。聞人說淨土法門。遂篤信遵行。一日告其母曰。母有兄在。兒將西歸。即念佛坐逝。時在嘉慶十六年(染香集)。
陳德心
陳德心。字大坤。蘇州農夫也。夏日納涼。偶遇村館。見敬信錄。乞塾師講解。有省。沿街收拾字紙。彭二林居士聞之。招入文星閣。勸修念佛三昧。德心素不識字。奉教靜篤。後漸能書。未幾。為蘇郡妙濟堂司放生掩埋等事。每見髑髏。頻生嗟歎。悟世非常。於是念佛益勤。終身不娶。年六十九。身健如常。忽自知時至。走別親友。至期。於堂中寂然閉戶久之。同事推門入視。見案上供佛一尊。雙燭輝煌。香煙滿室。德心麵西坐逝矣。時嘉慶十八年八月望日事也(染香集)。
東門匃者
東門匃者。住鬆江明星橋。一破屋中。日向市門誦心經一卷。乞一錢。與之則連聲稱謝。訶之亦不介意。但足供一日穅[禾*乞]。即闔扉念佛。蔡西齋方伯異之。親餽錢米。欲葺其廬。匃者卻之。西齋曰。我所施皆廉俸。豈盜泉乎。匃者曰。素知公操守嚴潔。我懼為衣食房屋移我素誌耳。無已請為公飲僧。即攜所贈往東禪修供。已則仍歸破廬。念佛如故。嘉慶中。無疾坐脫。裏人葬之桃華庵後(染香集)。
癡頭道士
癡頭道士。姓王。直隸人。極愚。親亡乏食。困臥敝廬。無所為計。或與之錢。亦莫辨數之多寡。京邑陳道人收為徒。令日埽地拾柴。晚則課彌陀佛號數百。禮拜。炷香為度。癡頭誦佛不成韻。每昏沈欲睡。道人以長竿擊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進耶。如是者三載。一夕嗬嗬大笑。道人復擊之。癡頭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詰其故曰。師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實禮念。早生西方見佛矣。道人奇之。而莫測其所謂。翌日癡頭登峭崖。西向合掌。屹立而化。闍維得舍利二粒(染香集)西史氏曰。道士往生。古傳罕聞。今癡頭以愚昧之子。為千古特出之人。而黃冠者流。則曰我學神仙。念佛乃愚夫所為。豈非反被聰明誤耶。
周耀發
周耀發。蘇州伶人也。為演劇。不唱淫辭。暇則默誦佛號。家中絕宰殺。晚年。念佛禮拜。益勤謹。額間成叩印。且逢人即勸。優伶中。間有為其所感發者。年六十六。示疾。臥牀月餘。念佛不輟。一日忽令妻子掖起。曰。吾欲行矣。為我取滌腸湯來。妻子不解。問之。曰。淨水耳。遂飲水一盞。腹中滃然作聲久之。令家人稱佛名。端坐向西。隨誦數聲。合掌而終。移時。鼻筯下垂。長尺許。久之方隱。事在道光六年十一月(錢安軒述)西史氏曰。篤信念佛。固佳矣。但未知其回向淨土與否。往生未可定也。第其端坐向西。從容而逝。即不生。不遠矣。
瞿晉槐
瞿晉槐。常熟人。素不信佛。以求生西方為大愚。道光十七年三月。病咯血漸劇。服藥不效。忽夢神告曰。汝之病。唯孫姓者可治。醒而憶及戚友中有孫旃林。延之診衇。旃林曰。病深矣。投藥不過盡人事。君能念佛回向。即是妙方。否則非吾所治也。晉槐遂持佛名。忽謂家人曰。吾今戒殺。為我買生命放之。且曰。今悟矣。當詣和尚處受戒。以懺宿業。然獨言獨語。從未有與之言此事者。及卒前兩日。以家事屬母。料理積逋。若將遠行者。至四月十四日。強起憑幾。忽仰首若有所見。急稱阿彌陀佛。連唱十餘聲。首俯而絕(徃生近驗錄)西史氏曰。或疑晉槐既已緣熟。神曷必藉口於孫姓。噫。佛世一城人難化。獨與目連有緣。寧不聞之乎。
孫鬆亭
孫鬆亭。錢唐人。素奉鬥。道光十七年秋。病亟。見旌葢輿馬來迎。謂人曰。吾從之行矣。其季弟又村止之。曰。此鬼神趣。非大善處。不可從也。良久曰。若輩悉滅形矣。吾將安歸。又村以淨土法門進。鬆亭奮然。欲誦佛名。而舌本強澀。格格不能成六字。又村助誦之。始琅然出聲。至千餘聲乃寂(徃生近驗錄)。
陳畫叟
陳畫叟。紹興人以善畫遊滇。家焉。長齋奉佛。歷數十年。鄰有善女人。為叟所敬服。有疑必諮。習為常。道光十九年夏。年六十餘。忽厭齋素。臨飯減食。且漸形聲色。子婦邀其敬服者。來相勸勉。遂愧而自責。曰。餘為舌根所誤矣。謂家人曰。今後供饌。勿問餘隨緣而已。又何擇哉。由是仍復如常。一日忽命設祭於寢。子婦異之。曰。餘將西歸。與先靈別。無他故也。問其期。曰。三日後。從之。至期晨沐。衣冠西向趺坐爇香。朗誦佛名。顧子婦曰。尚有屬付。可邀鄰女來。家人佯諾之。而未往。叟顧日影。太息曰。緣止如是。吾不欲久稽矣。遂合掌而終。此事範西民孝廉在滇中。得於鄰女所自述者(徃生近驗錄)。
丁童子
丁童子。常熟人。居梅裏鎮。七歲時。聞其父母持佛名。亦每朝持之。未幾。有微疾。晨臥。忽蹶然興曰。今日未課佛名。自誤大矣。遂盥漱禮誦畢。復就寢。至晚。告母曰。吾隨佛西去。願勿驚訝。乃連誦佛名。良久暈絕。母出不意。猶望其蘇。聞喉中作聲。若欲有言。喚之不應。忽大聲稱大慈大悲四字。遂絕。次日就殮。舉體皆冷。而頂則尚煖也(徃生近驗錄)總論曰。或疑雜流往生。純是淨土聖賢隨機化導。言雖近理。而畫地自限者多矣。觀是錄中。若皂隷。若伶人。若勾者。乃至闡提外道。但得發心。都能成就。猥曰下愚根鈍。不足以及上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