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2 / 3)

人之於天地,有感必應,猶心之於身,疾痛必知焉。

物不獨立必有對,對不分治必交焉,而文生矣。物盈於天地之間,仁者無不愛也,故以斯文為己任,理萬物而與天地參矣。

或問王通曰:子有憂疑乎?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雖然,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又曰:心跡之判久矣,吾獨得不二言乎!或問曰:通有二言,何也?曰:仁則知通之言一,不仁則以通言為二。若心與跡判,則是天地萬物不相管也,而將何以一天下之動乎?

天下莫大於心,患在不能推之爾。莫久於性,患在不能順之爾。莫成於命,患在不能信之爾。不能推,故人物內外不能一也。不能順,故死生晝夜不能通也。不能信,故富貴貧賤不能安也。

事物屬於性,君子不謂之性也,必有心焉,而後能治。裁製屬諸心,君子不謂之心也,必有性焉,然後能存。

不仁見天下之事大,而執天下之物固,故物激而怒,怒而不能消矣。感物而欲,欲而不能止矣。窮理盡性以成吾仁,則知天下無大事,而見天下無固物。雖有怒,怒而不遷矣。雖有欲,欲而不淫矣。

莊周曰: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非知伯夷者也。若伯夷,可謂全其性命之情者矣。謂之“死名”可乎?周不為一世用,以保其身可矣,而未知天下之大本也。

智不相近,雖聽言而不入。信不相及,雖納忠而不愛。是故君子必謹其所以言,則不招謗誹,取怨辱矣。

士學於文而知道,則關鍵節目之言未嚐不三複也,君學於政而知道,則幾會本原之事未嚐不三令五申也。知之,則因非而知是,不知,則指是以為非。

人君盡下,則聰明開,而萬裏之遠親於袵席。偏信,則昏亂,而父子夫婦之間有遠於萬裏者矣。人君欲救偏信之禍,莫先於窮理,莫要於寡欲。窮理寡欲,交相發者矣。去聖既遠,天下無人師,學者必因書記語言以知理義之精微。知之、則適理義之周道也。不然,則為溺心誌之大穽矣。

人盡其心,則可與言仁矣,心窮其理,則可與言性矣,性存其誠,則可與言命矣。

敬則人親之,仁則民愛之,誠則鬼神享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者,大賢之分也。達則兼善天下,窮則兼善萬世者,聖人之分也。

或問人可勝天乎?曰人而天,則天勝。人而不天,則天不勝。

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於天地之謂也。小用者,謀利計功之謂也。

人者,天地之精也,故行乎其中而莫禦。五行,萬物之秀氣也,故物為之用而莫違。

三王,正名與利者也,故其利大而流長。五霸,假名爭利者也,故其利小而流近。

形形之謂物,不形形之謂道。物拘於數而有終,道通於化而無盡。

古之學者求天知,今之學者求人知。古之仕者行己,今之仕者求利焉。

一氣

一氣大息,震蕩無垠,海宇變動,山勃川湮,人消物盡,舊跡亡滅,是所以為鴻荒之世歟?氣複而滋,萬物生化,日以益眾,不有以道之則亂,不有以齊之則爭。敦倫理,所以道之也。飭封井,所以齊之也。封井不先定,則倫理不可得而敦。堯為天子,憂之而命舜。舜為宰臣,不能獨任,憂之而命禹。禹周視海內,奔走八年、辨土田肥瘠之等而定之,立其收多寡之製而授之,定公、侯、伯、子、男之封而建之,然後五典可敷而兆民治矣。此夏後氏之所以王天下也。後王才不出庶物,大侵小,強侵弱,智詐愚,禹之製寢隳寢紊,以至於桀,天下大亂。而成湯正之,明其等,申其製,正其封,以複大禹之舊,而人紀可修矣。此殷之所以王天下也。後王才不山庶物,大侵小,強吞弱,智詐愚,湯之製寢隳寢壞,以至於紂,天下大亂。而周武王征之,明其等,申其製,正其封,以複成湯之舊,而五教可行矣。此周之所以王天下也。後王才不出庶物,大吞小,強侵弱,智詐愚,武王之製寢隳寢亂,先變於齊,後變於魯,大壞於秦,而仁覆天下之政亡矣。仁政既亡,有天下者,漢、唐之盛,其不王,人也,非天也。其後亡,天也,非人也。噫,孰謂而今而後無繼三王之才者乎?病在世儒不知王政之本,議三王之有天下不以其道,而反以亡秦為可法也。

聖人之應事也,如水由於地中,未有可止而不止、可行而不行者也。

有而不能無者,性之謂歟!宰物而不死者,心之謂歟!感而無息者,誠之謂歟!往而不窮者,鬼之謂歟!來而不測者,神之謂歟!

一往一來而無窮者,聖人之大道也,謂往而複來、來而複往者,釋氏之幻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