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和茶
噠噠馬蹄聲聲,烽火狼煙塞北,硝煙散盡,浮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稍後收拾南明王朝統一中國。後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世,帝國版圖達到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裏。
乾隆當政時,按西曆算已是公元十八世紀。
先從茶葉說起吧。
西方人在明朝之前,很少喝茶。他們壓根兒不知道樹葉七揉八烤之後會變成一種飲品,他們對中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瓷器。所以,他們以瓷器的發音來指代中國——“切爛”。後來,整個中國果然被列強切得七零八落。這個朝代就是大清。
茶葉在大清時期受到了西方人的追捧。喝咖啡喝厭了的西人,覺得喝茶更有文化味。當時最強大的英國、荷蘭等國貴族,學著中國人的樣子:洗杯、燙杯、煮茶、潑掉頭水,再煮第二道,然後緩緩篩茶,小口品茗。這一連串動作,就把樹葉喝出了文化。
此時的西方正經曆文藝複興:莎士比亞歌劇、音樂聚會、文學沙龍、裸體油畫……凡是跟文化搭點邊的大行其道。來自中國的茶文化自然成了一種時尚。
上流社會的喜好是時尚的風向標。很快,茶葉就成了西方飲品的新寵。整個西方都知道這是多麼大的市場。
於是,大清帝國三大支柱產業原來是瓷器、絲綢、茶葉,後來就重新洗了一下牌,當然仍然是幾張原牌,隻是位置換了:茶葉、瓷器、絲綢。
這三樣固然是好東西,但西方卻需要真金白銀才換得回。
白花花的銀子湧向東方帝國。
乾隆年間,這幾乎是一種單向貿易。西方人需要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但中國人極少需要西人的洋玩意。於是,中西方便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當時的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逐利的本性讓他們發誓:一定要開拓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而要打開市場,第一個要解開的瓶頸就是增加通商口岸。
乾隆八十歲這年,英帝國派出使團來中國。使者都是些中國通,還算懂中國國情。使者們知道中國的事隻有皇帝說了才算,而且中國人又很要麵子,所以他們選擇了一個能夠麵見皇帝的好理由:給大清皇帝祝壽。他們認認真真地通過廣州地方政府向朝廷提出晉見乾隆,當麵祝壽的申請。
接到兩廣總督報來的英國使團受女王之遣要來祝壽進貢的奏報,乾隆非常高興,他指令專人負責接待英使團。
英使團得到批準後,從英國出發,次年到達中國南方。一路北上,到達北京時,乾隆已八十二歲了。英國使團住在圓明園,等著去承德避暑山莊參加乾隆的壽辰,但在雙方具體交涉時,一個細節把所有的事都僵住了。
英使團此時才發現自己對博大精深的中國禮儀還是一知半解。
怎麼與皇帝見麵?大清官員認為是所有事情中最關鍵、最重要、絕對不能通融的原則問題。
大清一方堅持見到皇帝必須雙膝跪地。
英使團認為單腿還行,雙膝跪地有失大英帝國的尊嚴。
弘曆得知後非常生氣。後經過磋商,雙方達成妥協:八月初六萬樹園歡迎宴會上行英式禮節;八月十三日正式舉行乾隆萬壽典禮時,行三跪九叩禮。
英使團帶來的禮品共十九宗五百九十餘件,都是當時英國先進科技的代表作:有座鍾、天球儀、地球儀、望遠鏡,還有能夠測報氣象的儀器、手槍、步槍、榴彈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