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 / 3)

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

上二句總相。下二句別相。內則身心。外則器界。又內是四蘊。外是色蘊。四蘊是心。色蘊是身。身即四大所成。心乃六塵緣影。器界是眾生所依之境。即三千大千世界界。數雖多。而不出三界。有情雖眾。而不出二十五有。如此身心器界。悉從妄念而有。妄心無體。分別始生。了此心境元虗。是知不實。則五蘊身心器界。當下不可得矣。從心變起悉是假名者。謂諸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大假合。無我我所。畢竟是空。而凡夫迷自法身。故執四大為自身相。六塵是境。識體是心。心對根塵。即有緣慮相起。六塵是所緣。妄識是能緣。六塵無實。猶如影像。從識所變。舉體即空。故此緣心本無有實。乃至妄起凡聖見等。故曰悉是假名。如是了達。即知本來心性空淨。具足圓明。惑不能染。智無所淨。虗寂澄湛。真覺靈明。本非緣慮。而眾生久迷此心。妄認攀緣六塵影像。乍起乍滅虗妄之念。以為自心。念念隨之。是故輪迴三界二十五有也。

記曰。本來心性既非染淨。雲何而為根塵識等所惑。良由眾生。最初不覺心起。與生滅合成阿賴耶識。復由執此為我法。故轉起餘七。成八種識。各由識體。起能見分。由能見故。似外境現。執取此現為定實。故造種種別業共業。故內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諸法。既由識起。故盡知不實。凡聖見等者。謂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故也。本文四句。不出色心二法。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故經雲。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毗婆沙雲。心能為一切法作名字。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當知世出世間名字。悉從心起。

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上句誡擬心卜度。次句敕心離境。下句境不妨心。元至理虗玄。擬之已差。心境本空。將之即錯。情忘執謝。其境自寂。至理現前。何物礙人。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三祖雲。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有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記曰。既是變起假名。何用將之湊泊。然情物。即妄心境。心源若止。法界同寂。何物礙人。

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

上句得性。下句契理。既不礙人。故任使周流。法性即是物境。心不起妄。法法全真。在有情中名曰佛性。住無情中則曰法性。法性本自如如。體常寂滅。猶若虗空。廓周沙界。取之則迷捨之則喪。若斷若續。即墮斷常。不取不捨。方為妙契。苟能得諸法正性者。則橫臥法界。任使周流。逍遙無礙矣。

記曰。斷即滅。續即常。常即有。滅即空。生滅斷常空有。名異而義同。取即續。捨即斷。故墮二邊。捨二邊故契中道之理也。若妄心取相。即隨境生滅。故若斷若續。真心無著故任之周流。周流故無住。無住故廓周沙界。清涼國師雲。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作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啟。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亡之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