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 / 3)

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

上句因失。下句果失。不修福慧。是為空過。豈惟今生空過無有所得。然亦將來。行業無所補益也。

記曰。將來者後來也。

三求道

辭親決誌披緇。意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

初句彰本。次句徵問。後二句思本慕道。辭親決誌披緇者。發勇猛心而辭雙親立決定誌而入大道也。意欲者。心所希望也。等超何所者。為超何階級。等何佛祖也。曉夕思忖等者心地未明。生死呼吸靜地裏思量。寧不著忙。而可遷延過時。虗度光陰者哉。

記曰。頓悟即超階。情忘即等佛。寶林傳雲。楊衒之問達磨雲。西國相承稱祖者何義。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為祖師。緇音支。是黑紺色。即壞色衣乃沙門所著之服。非五大色也。紺者。青含赤也。

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應。

上二句立願垂範。三句誌願恒存。四句行解未備。又三句是縱。四句是奪。心期佛法棟梁者。發心立願荷持如來正法。用作後來龜鏡者。垂範來學。龜鏡。即師範義。以龜能卜知去來之事。鏡能鑒照現前美惡。常以如此者。誌願不忘也。未能少分相應者。雖具誌願。而行解未備。必須行解相稱。願始不虗。若有行無願。其行即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虗。行願雙全。始曰相應。

記曰。屋脊柱曰棟。負棟曰梁。皆能荷負堂屋之謂。今借言師匠能為法門棟梁。以佛法二寶。皆藉僧弘。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也。

出言須涉於典章。譚說乃傍於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閒。

上二句言說有本。下二句身心超卓。謂言須合典。譚要宗古。不可臆見。如同魔說。然解備則言說無謬。行充乃挺特高閒。又內蘊般若。心閒一境名利聲色。莫能動其誌。恒以道自處。故曰意氣高閒。外具德相。不預凡流。超羣拔萃。是為形儀挺特。

記曰。高僧法安是其人也。安身長八尺。有三絕。一風儀挺特。二解義窮深。三精進潔己。景德雲法師曰。遊三藏之教海。玩六經之詞林。言不妄談。語有典據。此之謂焉。典謂典籍。即諸經律也。章謂章註即解釋經律之語也。傍謂近傍。稽謂稽考。古謂古德之言句也。

四擇友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上二句行藉友益。次二句居須伴利。後二句生成之德。謂行要良朋。數以利益之言。清於耳目。居須善伴。時以未所聞法。而令聞之。耳目清則見地正。聞未聞則勝解生。解生則悟入無生。見正則不受渠瞞。是故父母有生身之恩。師友有成立之德。所以聞思悟入。成長法身。實由師友之力也。

記曰。假者。藉也。良朋者。義友也。又同門曰朋。同誌相交曰友。擇伴者。家語雲。君子居必擇眾。遊必擇方。文中禮樂雲。君子先擇而後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多怨。若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而思齊之。是為善擇益友。如捨緣銘雲。邪師惡友。畏若狼虎。善導良朋。親如父母。低心似地。緘口如愚。摧挫我人。消停意氣。永嘉雲。博問先知。決擇之次。如履輕水。必須側耳目而奉玄音。肅情塵而賞幽致。忘言晏旨。濯慮飡微。夕惕朝詢。不濫絲髮。如是則乃可潛形山穀。寂累絕羣哉。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上句是親善。下三句喻善益。親附。猶親近也。善者乃善知識諸良朋也。霧露喻善友。行喻親附。不濕衣。喻未證。有潤喻善益。謂親近善者。雖不立證無生。而朝聞夕益。足以潤澤心田。如本行經佛說偈曰。若有手執沉水香。及以麝香藿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若人親近善知識。隨順彼等所業行。雖不現證世間利。未來當得盡苦因。又與善師相值者。得免眾苦。與惡師相值者。則習惡事。不離眾禍。示語後世之人。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