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記曰。[(龍-月+日)/足]踵老朽。是老苦。臥病在床。是病苦。無常殺鬼。是死苦也。正法念處經雲。臨命終時。刀風皆動。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猶不及一。若有善業。則苦惱少。

人天三有。應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論劫數。

上二句業果難逃。下二句生死無際。言三有。已該人天。欲令文義互彰。故疊言之。三有。即三界眾生。所作有漏善惡業因。致感當來有漏善惡果報。因果不亡。故名為有。一欲有。謂欲界人天。及四惡趣眾生。皆不離欲染。故名欲有。二色有。謂色界四禪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故名色有。三無色有。謂無色界四空天。四大已空。無有色質。惟餘四蘊。故名無色有。斯等皆由因造有漏。果繫有為。既已無常。不離三界受生。故曰應未免之。果復造因。因還感果。輪迴無際。故曰非論劫數。

記曰。劫數者。世界有成住壞空四時。每一時經二十小劫。四時共經八十箇小劫。一小劫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八十箇小劫。名一大劫。通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今乃人住二十小劫中。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茲當第九小劫。尚餘十一箇小劫。過已。即壞劫時至矣。四蘊。謂受想行識也。其六欲天。四惡趣。四禪天。四空天。俱如下釋。

九策勵勸修

感傷歎訝。哀哉切心。豈可緘言。遞相警策。

上二句感切。下二句勸勉。溈山因覩末法緇流。貪利廢道。淪落生死。故此感傷嗟嘆情切。不忍默言。乃作此警策。遞相警悟策發。而勸勵之。

記曰。訝嗟怪也。緘封也。遞傳遞也。

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疎。人多懈怠。

上二句慨不遇聖世。下二句慨法末人頑。像季者。季即末也。葢由釋迦如來教法住世。而分正像末三時也。正法者。正猶證也。謂如來滅度後初一千年間。人有稟教。便能修行。即能證果。像法者像似也。言有教有行。似正法時也。謂如來滅後二千年間。人有稟教。便能修行。而多不能證果。末法者。末即末後。亦微末也。謂如來滅度正像之後。一萬年間。教法垂世。人雖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或雲末法有三萬年。溈山唐代出世。如來滅度垂千八百年。故雲像季。復與如來相去將二千載。故曰時遙。時代遙隔。傳法大人漸稀。是曰生疎。既失良導。又丁末劫。根器下劣。無向上誌。故曰懈怠。

記曰。季次孟仲之後。若以像法一千年言之。後三百年屬季。若以正像末三時言之。季是正像之後時也。聖世者。是如來在日。又正法時亦名聖世。

略伸管見。以曉後來。若不蠲矜。誠難輪逭。

上二句示教。下二句誡勉。既有所感傷。不無言示以勉修持也。略伸管見者。略猶未廣。伸謂伸述。管見。如管窺天之見。此是溈山大師之謙詞也。以曉後來者。以此曉諭後學。懲過遷善之謂也。若不蠲矜二句。是結上勸修之語。謂不滌除如上惡欲習染。傲慢放逸之過。則實難挽回矣。

記曰。蠲音涓。滌濯也。除免也。矜音京。驕矜自負也。又矜誇自飾也。逭音換。轉也。輪逭。猶挽回也。誡勉者。令斷諸惡行。而勉修眾善也。

音釋

羆 音卑似熊。

兕 詞字上聲一角野牛重千斤。

橡 音象。栩實乃柞櫟也。花黃色。九月結實。實外有房。可以染皂色。

搪 音唐。唐突觸也。

驟 音騶。疾速也。

隙 輕字。入聲。孔也。

揄 音於。揄揚譽言也。

謔 香字。入聲。戲謔也。

檻 鹹字。上聲。軒窻之下欄檻也。

叵 音頗。不可也。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