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曰。本文二句。言無慧學。即無因頓悟。是則因律明教。因教明道。問曰。頓悟乃直指之宗。不立文字。何用經教為指南耶。答曰。豈不聞乎。依經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又雲。今人看古教。未免心中閙。欲免心中閙。應須看古教。寶藏論雲。古鏡照精。其精自形。古教照心。其心自明。若知一切法。本是如來藏中性德妙用。又何是何非。何文字之有耶。十二部經者。如來一代說法。教分十二。統攝三藏。一契經。二重頌。三受記。四伽陀。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師。思空山本淨禪師。
七不修學過
及至年高臘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惟知倨傲。
上二句明我相。下二句明慢相。又初句年臘高。而無德。次句心高而無道。故曰空腹。不肯親附。是自恃。惟知倨傲。是淩他。此二皆屬慢相。然慢有六種。一過慢。謂於相似法中。執己為勝。二慢過慢。元他本勝己。而強謂勝他。三我慢。謂恃己淩他也。四增上慢。原自未得道。謂己得道。五下劣慢。謂本己無能。反自矜誇。六邪慢。謂執著邪見。淩慢他人也。今於六慢中。此屬慢過慢。及我慢。下劣慢也。
記曰。徒自年高而德不侔。唯知倨傲。而無道可尊。年是生年。臘是戒臘。親附即親近。良朋是善友。倨傲謂不謙遜。即慢他也。
未諳法律。戢斂全無。
上句教律失。下句身心失。不肯親近明師善友。奚識教律修持。未解修持。安能收攝身心。
記曰。教防三毒。律禁七支。未諳者。未識也。戢斂者。收攝也。
或大語高聲。出言無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椀鉢作聲。食畢先起。
初二句語業失。次二句意業失。亦儀軌失。後二句身業失。亦規矩失。以不知法律。三業無規。故致斯失。若能戢斂。則無事不辦矣。婆羅門者。西國俗士。四姓之一。惟論年尊。不貴德長。故無上中下座之敬。或先至先尊。後來後坐。聚會無規。憒閙非一由無戢斂。是故與彼無殊。
記曰。梵語婆羅門。此雲淨行。亦雲梵誌。四姓者。一剎利。王種也。二婆羅門。貴姓也。三毗舍。商賈也。四首陀。農人也。無度。謂無法度也。聚會。即聚集。或祭祀集。或節會集。或論議集。無殊。即無別也。出家以戒臘高。故其德長。不論生年為尊也。
去就乖角。僧體全無。
上句法失。下句儀失。往來不存些些軌則。如圭之失方。故曰乖角。動靜不具小小威儀。如婆羅門聚會。故曰全無。
記曰。乖。背也。違也。角。方也。方者。法也。道也。去就乖角乃措置乖方也。圭體上圓下方。象天地之規矩方圓也。圭失方即非圭。僧乖法即非僧。故曰全無。
起坐忪諸。動他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