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3)

記曰。財屬五家。故曰不堅。謂水漂。火焚。賊盜。官得之。惡子敗之。無作禪師雲。福劣財強。財必為殃。德薄任大。任速成害。古人隻要心達。不要身達。他賢莫揜。我賢莫伐。若如此。則知其命。合其道。終一身而自保矣。

導師有勅。戒勗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

上二句誡勉。下二句示法。如來為三界之法王。四眾之導師。窮盡物性。觀機授法。應病與藥。是故立法製戒。勅令諸弟子。修行進道。必須精勤。少欲知足。以三事而自嚴身。三事。謂飲食。衣服。睡眠。斯三者。使人之所蔽。障道之因緣。故令常須不足。方與道合。

記曰。導師者。引導眾生出於三界之火宅也。思益經雲。於諸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報恩。故名導師。報恩經雲。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名大導師。遺教經佛言。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又雲。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又雲。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勗謂勉勗。嚴謂嚴正。

人多於此。躭味不休。日往月來。颯然白首。

上二句貪利。下二句忘生。噫。貪著世利猶未息。不覺白髮堆頭矣。日往月來如旋火。死符不久又將至。

記曰。於此者。三事也。颯者。猶風颯然而至也。如阿含經雲。有四事。先不語人。一頭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不可避。亦不可卻。

後學未聞旨趣。應須博問先知。

上句言他乏益。下句令先自利。謂虗生空老。無言以接後來。欲得利他。先須自利。自利則博問先知。徹佛祖心性之源利他則了達真宗。廣示事理方便之門。博問則不擇尊卑。不恥下就。所謂依法不依人。廣示則不揀怨親。不分貴賤。所謂心慈體正。法施平等。設懷彼我。自他兩失。法句經雲。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還為上。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

記曰。旨即經律之宗旨。趣則宗之所歸也。宗者尊也。崇也。旨是意旨。謂經律之所崇所尊所主意旨。歸趣究竟處也。博謂廣參。問謂請益。先知者。先覺也。事鈔曰。古雲博學為濟貧。僧傳曰。非博則語無所據。故學不厭博。博則通矣。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苟生而貧於學者。懦夫也。死而富於道者。君子也。是知博學乃濟識見之貧也。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謂之撮囊。弗畔。謂不違道也。

將謂出家。貴求衣食。

此二句。結上起下之文。將者。欲也。擬也。亦抑詞也。然捨俗出家。本以道為重。非以衣食為所貴也。

記曰。道安法師誡眾雲。卿已出家。棄俗辭君。財色不顧。與世不羣。金玉不貴。惟道為珍。約己守節。甘苦樂貧。近德自度。又能度人。

六啟示三學

佛先製律。啟剏發蒙。

上句明五篇七聚。下句明開發初機。以律是定慧之首學。萬善之基本也。蒙是蒙昧。謂從未證聖位以來。皆曰蒙昧。況餘初學薄地凡夫乎。佛先製律者。葢由眾生煩惱熾盛。三毒競興。顛倒亂想。失智慧明。造生死業。是故如來應機設教。首以木叉防非止惡。次以禪定息慮忘緣。後以智慧破惑證真。故南山雲。但身口所發。事在戒防。三毒勃興。要由心使。故先以戒捉。次以定縛。後以慧殺。理次然乎。

記曰。佛即本師釋迦如來。梵語具雲佛陀。此言知者。亦言覺者。謂於菩提樹下。了了覺知三世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三覺圓明。故稱為佛。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虗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故。梵語毗尼。此雲律。律者詮也。謂詮量輕重。開遮持犯等。梵語波羅提木叉。此雲別解脫。即戒也。謂三業七支。各各防非。別別解脫。又受戒已。隨對殺等事不作。別別無因。則別別無果。故名別別解脫也。剏者。初也。謂立法剏業之始也。五篇七聚詳具大律。乃比丘二百五十戒法。尼則三百四十八戒法。智論雲。尼受戒法。略則五百。廣則八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