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臨時軍議(1 / 2)

姚必印率軍走後,縣城裏的生活過的異常安逸,福伯說葬經上的文字的確是在周朝時期所流行的金文,並且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親自執筆給我抄寫了一份譯本。

福伯將譯本交給我的時候還是一臉的凝重,叮囑我說道:“玉成,這本書上記載的不像是人間術法,嚴格一點來說,就算你說這本叫做葬經的書是仙法我也信!這種術法大多都是天地不容,慎學!慎用!”

回應福伯的隻有我的一陣苦笑:“可是我不學它的話,可能連四十歲都活不過,連以後的楊家子孫也逃不開這個詛咒,所以,別談什麼天地不容,那些東西都是活著的人才有資格說的。”

葬經當然不簡單,除了天地人三葬,六壬堪輿,祝由秘術,符籙煉器這些都是略有涉獵,雖然比不上正統道門的傳承,但是也頗為實用,比起葬經,我個人覺得雜學這個名字更加適合這本書。

人葬之卷的學說就足夠很多人鑽研一輩子了,這種葬法講的是將陵墓工匠全部殺死在墓穴之中,然後將他們的魂魄轉化為亡靈,以此來守護陵墓安寧,這卷書中養鬼養屍的法門多的令人目眩,學有小成,一身降妖伏魔的本事也未必就比那些正統道門教導出來的弟子差。

修之大成,一眼便可看穿陰陽,上能請仙神,下能通九幽,死在手下的敵人也未必就能安心的去投胎,更大的可能性是身煉活屍,魂魄成鬼,久而久之,幾乎能夠以身化地府,可拘百鬼,可驅萬屍!

地葬這卷書就更加晦澀難懂了,涉及到天文星象,奇門遁甲,學有小成,隻需一眼就可以看穿天地山河,斷龍脈,掩天機,或占或借,取天地靈氣,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便是一位精於此道的高人,借東風,燒赤壁,點七星,借天命!

學之大成者,甚至可以亂九宮,借五行,站著不動就能將對手克的死死的,隻要我跟對手的實力差距不大,對手沒有強過我太多,那麼我先亂九宮布局,身站乾宮,那麼站在巽宮、震宮的對手就會被死死的克製。

三葬之中最容易學的便是天葬,隻是這門葬術的效果更是不得了,甚至可以再造出天地山河,重新凝聚出靈氣充斥於墓穴之中,久而久之甚至可以自成一方小世界,可以保證墓中屍體真靈不散,不入輪回,不死不滅。

當初覆滅六國的秦始皇便是用的天葬,所以也有秦始皇想當死後在地下繼續當皇帝這種說法,不過比較前兩門葬法來說,這門葬法雖然通俗易學,但是難度就在於它需要大量的花費,非千古帝王不可用!

秦始皇一輩子做了許多大事,首次統一華夏,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裏長城,打通西南這些事其實都可以不說,但是秦始皇做過一件與這些事同一個級別的事情——修建皇陵!

這是曆史上第一個修墳修出了名的皇帝,從自己活著的時候一直修到自己死,那些給他修建陵墓的工匠,替他打下天下的將領,為他尋禦天下的戰士,無一例外全部給他當了陪葬品,這一切都因為秦始皇采取的是天葬之法。

工程量大得驚人,花費也大的驚人,甚至可以達到青史留名的地步,我從未聽說有在秦始皇之後的那位皇帝能夠成功的弄出這麼大的工程,就是那位以敗家聞名的隋煬帝楊廣,修築了一條大運河便民聲載道,最終國破人亡。

作為一個有分寸的人,我當然也沒有跟福伯他們說過,楊明風與我說這本葬經其實就是我的東西,是薛永壽當年從我的墓穴之中盜取出去的,當然這種話說出來他們肯定也不會相信,所以福伯才會叮囑我慎學慎用。

時間過得飛快,縣城在姚必印和吳督軍戰場的大後方,兩方的人馬都沒有辦法影響到這裏,所以大家甚至都不知道往日裏那些繁華的城市現在都在飽受戰火的侵襲,隻有縣城裏幾個商隊被卡在家裏動彈不得的富戶才會時不時的派人打聽戰局。

這場戰爭中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國軍方麵居然也抽調出了一個軍的兵力過來幫忙吳督軍平定姚必印的叛亂,不過比起吳督軍部隊的穩紮穩打,這支國軍部隊可就生猛的多了,一直都是主攻方,好像姚必印搶的是他們的地盤一樣。

我懷疑,這支國軍部隊似乎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一直都在開辟新戰場,他們從參戰開始就在不停往前突進,哪怕是好幾次孤軍深入差點被姚必印的部隊和土匪聯軍給吃掉,也都絲毫沒有要悔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