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3)

初據樂定樂慧。二明修五差不修五差。三明樂寂靜樂論義。四修熏禪不修熏禪。此之四義還成兩意。第三成第一樂智慧樂三昧。第四還成。前有五差無差之異。前三如文。於第四中所言熏者二解。一數師雲兩無漏心挾熏一有漏心。二者論師雲。以慈悲心而熏此定。所以不釋後兩章門者。前六人本加現滅人。上章門已解現滅人竟。故今不釋。前七人本加上行人。至無色處滅。上已兼釋第五人竟。故不須解。迦葉白下。第三論義料簡中滅。先問次答。問中有二。初問中滅既是利根。何不現滅即得羅漢。二問何故欲界有中色界則無。佛答為二。此答初問。以三義故故不現滅。一羸劣。二乏眾緣。三喜作世俗忽務等事。餘皆可見。初。如文。二乏眾緣事出婆沙。彼雲。天須菩提非今解空須菩提。如汝所問下。答第二問又二。初明緣別。次明根別。初緣別中又二。初明欲界多在緣。二明性勇健故色界中為無外諸苦所以不得。欲界既有外諸煩惱。以厭此故即修道品。名修為勇若依數解。上界全無初入道者。論師亦有同前雲無。或雲上界亦有初入。故普曜經雲。八萬諸天得法眼淨。是則上界亦證初果。而有此文者。以信法行人初在方便。可得出觀上生。故言得果。非元發始從凡至聖。次明根性勇健。次有三種下。明根不同如文。喻以[魚*昔]魚下。第四釋行已複住。到彼岸者合第七人。又有四人。一羅漢。二支佛。三菩薩。四佛。前三皆分到。佛究竟到。如恒河中下。第三結譬又三。初正結譬。次明得失。三辨同異還成前意。初正結中又三。一通結七人。二更問答論義。三偏結到彼岸人。初文又兩。初結七人。即見佛性人。次結七法。法即佛性。此初明七人悉皆不離佛性之水。有譬有合。是七眾生下。第二明七法即佛性。一善。二不善。三方便。四解脫。五次第。六因。七果。前後可見。中間三者即婆沙三道。方便是似解。解脫是解脫道。次第是無閡道。故論文念處品雲。如次無閡必生解脫。然此七法為佛性者。即有二意。一次第合上七人。二總合。次第合者。若善法即合第二人凡夫眾生有少善根。不善者即合第一常沒人。極重闡提無善可論。故言不善。方便道者。即是第三得住人。具四念處暖法二方便也。若解脫道即合第四觀方之人。從頂法去至十六心是真解脫人。故名解脫道。次第道者即合第五觀已行。從見諦道次入思惟得斯陀含。故雲次第因者即是行已複住。未得羅漢始是那含故雲因也。果者即是第七到彼岸人。羅漢中乘菩薩佛四人。二總合七人者。於前善惡兩人故是河中常沒及出已沒。若因者即從得住至阿那含並皆是因。果者即羅漢等四人盡皆是果前方便道者盡是因位。迦葉菩薩言下。第二論義為二番問答。初問有二。前問涅槃無因那得名果。次問雲何涅槃複名沙門果。佛答為二。先答初問。次答後問。此先答初問又二。先明七果。涅槃是遠離果。次明二因。涅槃有了因。泛論亦得義說不生名為生因。其實是了。文雲三解脫門能為煩惱作不生生因者。令煩惱不生而善法得生。即是義說三解脫了因而為生因。而複能為涅槃作了因。此即正義。如汝所問下。答其後問具於三義。一斷乏。二樂靜。三上人。迦葉言下。第二番問答。初問者更論前意。佛答雲翻那即道。沙門名乏。斷餘乏。餘道名八正道。即兩非意。阿羅漢人下。第三偏結到彼岸四人又二。前結羅漢支佛。次結菩薩佛。初文者。問支佛是果屬到彼岸。其向屬何所攝答前既雲那含向。屬第五觀已即行。本取住為第六。向中猶行那不屬第五行人。亦是本果為第七人。向猶是因。所以屬第六行已複住。問本用得果為第七人。菩薩未得果。雲何是第七人。答經中解雲。何故為菩薩以行六波羅蜜。波羅蜜者翻度彼岸。又十地是十波羅蜜。雲何非度彼岸人。今謂此答未遣難。別有意也(雲雲)。是七眾生不修身下。第二明得失又三。初更結中道不定。次正明得失。三總結大宗。初文又四。此第一明沒人。言七人皆不能修身戒心慧者。四種果人正是能修。雲何不能。解雲。初皆不修。後時佛菩薩修故得到彼岸。闡提不能修。即不到彼岸。佛性亦有亦無。得此亦有亦無。即是兩破(雲雲)。今謂不應作此解。七人初皆未修。未修之時非是第七人。修已方名第七人。經文現雲七人皆不能修。雲何言初初非第七人。今明此是以別破通。故七人皆不能修身戒心慧。此中以通涅槃為河。明文在此不須致惑。是七人中下。第二明出人。若有說言下。第三明偏執不可。是七種人下。第四正明中道不定。或一人具七則始終為語。初雖作惡後漸修行。成第二三及以第七。或七人各一則當分為言。若人心口下。第二正明得失又二。初單明失。次雙明得失。初又二。先就三法明失。次結於失。初為三。初就闡提。次就聖道。三就佛性。定皆不可。是故我於契經下。第二結失義又四。初倡二人能謗。若信心下。第二倡信慧互無。不信之人下。第三結皆是謗。是故我說下。第四結互無。若有說言下。第二雙明得失又二。先就闡提成佛不成佛。次就眾生有佛性無佛性。各有三句。初三者前兩是謗。後一不謗。何故爾各據一邊取有取無。故兩句成謗。若以從容中道之解。故一句不謗。有人雲。闡提不舍惡心即得成佛。是謗義。複言闡提隻即此身不得成佛。於異身中乃得成佛。複是謗義。有人雲。闡提改惡修善。善心相續不斷。即非謗義。佛性義亦爾。有人雲。眾生有佛性。身中已有相好常樂具足。斷惑即得者。亦是謗義。若言眾生全無佛性亦名為謗。今時有說。當果佛性則墮此中。後之三句。初二是謗後一不謗如文。夫佛性者不名下。第三總結大宗又四。一明佛性之理。未得菩提下。二明約法因中說果。三引證明如來或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下。四結隨自意語。迦葉菩薩言下。第三明異同又三。初明佛性同虛空。次明異虛空。三破外道執虛空佛性。言同異者。肇雲。為好同者說同。雖同而異。為好異者說異。雖異而同。前明佛性有同虛空不同虛空。此乃法王正典有同不同破外道。虛空者此乃破世性眼所見之虛空。初明同義。先問次答。答中有三。先明佛性同虛空非三世攝。次明同虛空非內非外。三明同虛空無掛閡。初文廣明三世相待。是無故不得有三世。三世既無。虛空即不為三世所攝。文雲虛空無故非三世攝。其相如何。空隻是無無即是常。佛性是有而複是常。故三世所不攝。虛空是無而常。亦非世攝。問若爾即應佛性是有不為世攝。何因雲常非三世耶。解雲。佛性不全有故不雲有。又虛空無故非內外下。第二佛性同空非內非外。如世間中下。第三佛性同虛空無掛閡。不複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