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回 收複台灣(二)(2 / 2)

“主公,前麵就要到了台灣鹿耳門港了。”親兵羅振凍前來報道。艦隊經過幾個時辰的艱苦航行,披荊斬棘,迎風破浪,終於在四月一日的佛曉到達了鹿耳門港。旗艦中人聞言大振,施琅拱手大聲道:“主公下令吧!”

“好,成敗就此一舉,諸公當齊心協力。”李無庸神色激動的望著自己的屬下:“正午時分海潮大漲,本將乘機率隊進發,大小戰艦快速的通過鹿耳門,進入台灣內海,將艦船分布在台江之中。並組織登陸,切斷台灣城、赤嵌樓兩地荷軍聯係,分別予以圍殲,然後收複台灣全島。劉啟率兵一千防守北線尾一帶,以保障主力側後安全,並置台灣城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振東你率領一隻艦隊監視台江江麵,切斷赤嵌城與台灣城的聯係,為從海、陸兩麵打敗荷蘭侵略軍的反撲作好了準備。一切要小心行事。諸位可有異議。”

施琅等人互望了一眼,拱手道:“尊主公令。”

崇禎十三年,炎黃三年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李無庸大喜,當下命令眾將士按圖迂回而進。待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台江,準備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望著從天而降的懸掛著金鷹戰旗的船隊從鹿耳門駛入台江,處在大炮射程之外。普特曼斯眉頭緊皺,對於李無庸的行動也是略有所聞,事前也做了無數次猜測,就是沒想到李無庸會從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登陸,“去把通事給叫過來。”

“通事昨天晚上走了。”

“什麼?我的天啊!”普特曼斯驚叫道:“他肯定是個叛徒,怎麼這麼巧!”

而此時的李無庸已經在灘頭陣地的大帳裏接見了何斌,以及台灣三大家族,分別是陳氏、林氏以及蔡氏。而引起李無庸興趣的卻是一個身穿麻布披肩,裏麵是一件短褂,頭上包頭巾,裹腿布的中年漢子,黝黑的臉龐,精光閃閃的眸子,渾身一股殺氣,與野獸一樣的殺氣,他與三姓家族站的有些距離,顯然彼此之間發生過一些過節。

“何先生,這位是?”

“這位是台灣番族族長廖正凱。”

“番族?”李無庸眼睛裏冒出精光,所謂的番族就是指後來的高山族,他們大多分布於中部山區和東部縱穀平原。明清以前,高山族並沒有固定的族稱,一般在“土人”、“夷人”、“番”前冠以地名來稱呼。明末清初始稱其為“番族”,清統一台灣後,稱山地土著居民為“高山番”(也叫“生番”、“野番”);稱平地土著民為“平埔番”(也叫“熟番”)。“高山族”之名來源於日本,1593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稱台灣為“高山國”。1895年,日本占領台灣後,稱台灣原住居民為“高山族”,實行歧視政策。高山九族、平埔十族,人口有四十多萬。

是台灣的主要的力量,遠遠超過現在遷移過來的漢人。

這些人也是李無庸拉攏的主要對象,對於三大家族,李無庸倒是非常的排斥,家族利益大於國家利益就是這些家族的信條,這些人對於李無庸在台灣內實施自己的一套,顯然是個抵製的因素存在,但眼下卻不是李無庸翻臉的時候。畢竟人家大老遠的來迎接自己。

當下吩咐左右上酒,然後也不顧別人臉色,攬過廖正凱的肩膀(高山族最重的禮節)說道:“本將奉皇命收複台灣,幸得諸位來勞軍,無庸感激涕淋,眼下軍中無甚招待,僅以水酒一杯相謝。”

三大家族也紛紛喝了下去,廖正凱卻跪倒在地,道:“我番族永世聽從大人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