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3)

改革開放是動力之源必由之路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高瞻遠矚地說過,改革開放到底是不是成功了,要看30年。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全麵回顧和總結這30年的偉大曆史進程與寶貴經驗,深刻闡明正在中國及寧夏大地上發生的巨大變革的曆史必然,對於繼續解放思想,進一步增強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實現改革開放與寧夏跨越式發展的有機統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0年的曆程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及寧夏煥發生機的動力之源,是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下發展中國及寧夏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革命。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斷打破陳舊體製機製的束縛,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又好又快發展。人是生產力的創造主體,也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改革開放的首要之點,就在於打破舊的體製機製對人的束縛,使勞動者從不合理的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中不斷解放出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曆史舞台上,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從未像今天這樣振奮,創造熱情從未像今天這樣奔放。有了人的大解放,就有了物的大解放,就必然會使生產力發展的源泉充分湧流。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始終堅持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帶來了中國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其成就舉世公認。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革命。改革開放作為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新的偉大革命,既不是對社會主義根本製度的否定,也不是對它進行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麵和環節,即不合理的體製與機製進行革命性的變革,興利除弊,破舊立新。改革開放是促進和推動人們思維方式深刻轉變的革命。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功績,就是從變革舊的體製與機製入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取代自然半自然的小農經濟,從而促進了落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有力推動下,樹立與時代發展潮流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大人文景觀。改革開放的曆史進步性,見證了人們思維方式轉變的空前深刻性。正是在人們自覺轉變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各種新思想、新理念在神州大地如潮湧動,從而彙聚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是加速中國社會總體文明發展進程的革命。改革開放從三個層麵把中國社會文明發展與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曆史地貫通起來:一是推動中國以順應時代大勢的姿態,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融入當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大格局中。二是推動中國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發展成果,從引進技術層麵的有益成果,延伸到吸收製度層麵的有益成果;從利用經濟方麵的有益成果,擴展到借鑒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麵的有益成果。三是推動中國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積極追趕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改革開放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領域的全麵展開和深入推進,為當代中國社會總體文明發展不斷地掃除了障礙、注入了活力,開辟了越來越廣闊的前景。

二、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動力之源、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體製機製基礎。曆經30年的改革,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已經確立。作為微觀基礎的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活力進一步增強。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係日趨成熟,以國家指導性計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機製不斷健全完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政府主要職能開始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轉移。實現了中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型經濟體係向開放型經濟體係的曆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