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夫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以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今此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明眾生之本際。示諸佛之果源。其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盡源成。源本無功。能隨緣自在者。即此毗盧遮那也。以本性為先。智隨根應。一悲濟物。以此為名。依本如是。設其教澤。滂流法界。以潤含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場內。現蘭若以始成。普光法堂。處報身之大宅。普賢長子。舉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靈。用普眼法門。觀塵中之剎海。依正二報。身土交參。因果二門。體用相徹。以釋天之寶網。彰十剎以重重。取離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隱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其為廣也。以虗空而為量。其為小也。處極微而無跡。十方無卷。匪虧於小相之中。纖塵不舒。含十方而非礙。智海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門。常住法堂。示進脩於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剎同然。聖眾如雲。海會相入。智凡無礙。狀多鏡以納眾形。彼此無妨。若千燈而共一室。此經總有四十品勝典。玄開果德之門。百萬億妙言。鹹舉佛華行海。十身十會。闡十十之法門。十處十方。啟十通而疏十辯。出現品內。示因果以結始終。給孤獨園。利人天之明法界。目連鶖子。隔視聽於對顏。六千比丘。啟十明於路上。覺城東際。五眾鹹臻。古佛廟前。同登十智。善財發明導首。用彰來眾齊然。又成五位法門。具德行某軌範。令使啟蒙易達。解行無疑。還信首文殊之前。正證妙峯之頂。經過五眾。成一百一十法門。至慈氏之園。結會一生佛果。返示文殊初友。明以果同因。後入普賢妙身。彰體用圓極。此經明大方廣佛華嚴者。大以無方為義。方以理事為功。廣則毫剎相含。佛乃體用無作。華喻行門可樂能敷理事之功。嚴即依正莊嚴之義。釋此一部。總作十門分別。

第一依教分宗者。夫智境圓寂。何法不周。理事二門。一多相徹。隻為器有差殊。軌儀各異。始終頓漸。施設不同。初學之士未諳教跡。執權成實。迷不進脩。故今鹹舉眾宗。略分十法。

一小乘戒經為情有宗。如來創為凡夫造業者說。是應作是不應作等。且約凡情虗妄之處。橫計諸惡。以教製之令生人天。如華嚴經持戒。則以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等十法諦觀。求其梵行了不可得。是名清淨梵行。是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同小乘有取捨故。

二梵網經菩薩戒為情有及真俱示宗。為欣樂佛果者說盧舍那為本身。千百億為化身。頓漸俱示一教被二根。然仍化身所化。方來至本身也。華嚴則一下頓示本身本法界等。

三般若經說空彰實為宗。如來初為人天凡夫說二乘教。繫著理事俱實。不能離障。故說十八種空法。乃至四諦三世等一切皆空。空卻無明諸障等業。自性涅槃方顯。華嚴則空有之法。勢不單行。以文殊普賢智行交參。事理相徹。一品之中。四十品經同入。一言之內。十萬頌文齊麾。以性齊時齊行齊。故成佛亦齊。不同彼教成壞別時。因果前後故。

四解深密經為不空不有宗。如來於有教空教之後。和會有無二見。為不空不有。即說五六七八等識皆以第九阿陀那純淨識為依。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引彼凡流就識成智。以智隨緣。照機利物。異彼二乘權學破相成空。智隨緣時。無性相。無生滅。異彼凡夫繫而實有。故名不空不有。雖復如是於心識之處令知空有無二。非如華嚴直為上上根人。頓彰根本智佛體用性相法報果海。

五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在南海楞伽山說。其山高峻。得神通者方能昇往。表心地法門無脩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淨。識波浪動。因境風轉。若達境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如海無風。森羅炳現。故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頓示根熟菩薩。異彼二乘滅識趣寂。亦異般若脩空菩薩樂空增勝。亦異深密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其心如敗種。深密乃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然是穢土山峰化佛即識成智法門。與華嚴華藏境界佛果法果之門。行相懸絕。

六維摩經不思議為宗。入道方便與華嚴略同。如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乃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無住等。其他身相淨土神通法門種種各別。如手斷東方。足指按地。室容多座。芥納須彌。處於生死。現身有疾等。皆有往來分劑。自他未忘。非如華嚴塵含剎海。身徧十方。如光如影。法如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