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挽歌挽不住的情懷(3 / 3)

李白看著叔叔真誠的樣子,含著眼淚點了點頭。沒想到第二天,他又病得臥床不起。李陽冰找到當地最好的醫生給李白看病,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轉。為了讓李白恢複體力,李陽冰帶著他到長江邊散步。

江邊的風很大,長江水也很洶湧,像千軍萬馬在呐喊嘶叫。李白想著自己未實現的理想,想著當塗人民的幸福生活,對著長江發呆。

李陽冰打斷了他的思緒,問道:“侄兒,你在想什麼?”

李白真誠地說:“叔叔,您才是當代的英雄。”

李陽冰謙虛地說:“賢侄過譽了。”

李白說:“您雖然沒有很高的官位,但是您有著正義和善良之氣,這裏有您在,我為當塗的老百姓感到高興。”

李陽冰說:“賢侄,你才是英雄。你才華橫溢,心係國家,名滿天下,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你呢!”

李白說:“叔叔,我很感激你,我想為你寫首詩。”

回到家裏,李白寫下了《獻從叔當塗宰陽冰》,送給了他的叔叔。其中有兩句是“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小鳥掉到河裏向鳳凰們求助,鳳凰們可憐這從別的地方飛來的小鳥,都把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拔下來,救這隻鳥。這種情意很重,相比之下,連泰山都變得輕了,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叔叔的感激之情。

沒多久,李陽冰把李白的夫人也接過來了。他把李白夫婦當成自己最親的家人,沒事的時候就談談政局,聊聊詩詞。不知不覺中,一年就過去了。

第二年九月,李白的病情迅速惡化。十一月,他已經進入了垂危的狀態。宗氏夫人連忙派人把伯禽和平陽接了過來,日夜守候在他身邊。

一天夜裏,李白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說:“真美啊,像白玉做的盤子一樣精致地掛在天上,依稀可以看到裏麵有美麗的嫦娥和小仙女在跳舞,他們寬寬長長的衣帶悠悠地飄著。忽然這個月亮慢慢地落下了,落到了水裏。哎呀!”李白大叫一聲,低頭一看,月亮在水中飄蕩著,依然那麼美。我要把月亮撈上來,再掛到天上去。李白想著,就跳到水裏撈月亮去了。“月亮哪裏去了呢?”還沒等李白看到月亮,忽然水中冒出來一條大鯨魚,微笑著向他遊來。然後馱著他,從水中跳出,又飛到天上去了。

“啊!”李白醒了,原來是一場夢。

李陽冰走到李白的床前,問:“侄兒,很疼麼?”

李白虛弱地說:“叔叔,我隻是做了一場夢。”他伸出手來,拉住李陽冰的手說,“叔叔,多謝您這一年多來的照顧,李白今生不能報答你了。”說著流下了眼淚。

李陽冰勸道:“侄兒,我們是親戚,又是朋友,你不要見外。再說,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李白喘了一會兒,斷斷續續地說:“叔叔,你不用勸我了,我的病應該是好不了了,我想拜托叔叔一件重要的事情。”

李陽冰說:“賢侄請講,無論什麼重要的事情,隻要我能做到的,一定會替你做的。”

李白顫悠悠地從枕邊拿出自己的詩稿,交給李陽冰,說:“我一生作詩無數,多隨口而成,留下的隻有一少部分,大約有一千首。現在我把這些詩稿交給族叔您了。”

李陽冰一手握住詩稿一手握住李白的手,說:“賢侄,你放心,我知道,你是一隻大鵬鳥,你的詩一定會流芳後世的。”

“大鵬鳥,是啊!我是大鵬鳥。”李白的思緒又飛向了遠方,“我張開翅膀飛翔,俯視天下,可惜剛剛飛到半空,翅膀就折斷了,使不上勁。我駕著殘餘的風力,俯視萬世滄桑,我揮舞著左袖,去遊曆太陽升起的地方。但是衣袖太長了,卻被神樹扶桑的枝杈掛住了……”他想到這裏,無限感慨。他感覺到自己很快就要離開人世了,對此他並不畏懼,因為這是人生必然的歸宿。他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侄兒,你還有什麼話要說麼?”李陽冰問道。

“叔叔,請給我一枝筆……”

李白掙紮著坐起來,虛弱地寫下他的絕筆《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首詩的意思是:大鵬展翅遠飛啊,振動了四麵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摧折,無力翱翔。如今孔子死了,誰肯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呢?

不久,這位偉大的詩人就離開了人間。李陽冰按照他的遺願,把他安葬在當塗附近的青山南麵,讓他永遠能夠俯視氣勢磅礴的長江。在民間,還流傳著李白沒有死,他隻是飛上了青天,當上了神仙。

李白確實沒有死,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見證著曆史的秦淮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劉禹錫《石頭城》

這是唐詩裏的秦淮河,是劉禹錫筆下的淮水。唐詩裏的秦淮河繁華且寂寞,歲月如歌,悠悠秦淮,傷感是岸。遠山還是那群遠山,時光和潮水一起衝刷著古老的城池。

是年,唐朝已開始走向沒落,朝堂上黨羽之爭越發嚴重,宦官當權已成風氣,藩鎮割據勢力回溫,種種跡象讓太多有著憂國憂民之心的文人歎足了氣、操碎了心。劉禹錫也位列其中,這位桀驁不馴被人戲稱為“倔驢”的詩人此時也一籌莫展。

他在牆垛下低著頭反反複複踱著步,周圍寂寞無人,隻能聽見淮水拍打城牆的聲音,皎潔的月光旁若無人地照耀著每一塊石磚,無私地點亮著城牆裏頭。劉禹錫不禁心中鬱結:這潮水這月光也曾光顧過六朝的大門,看過它們的繁盛和沒落,如今又要看我大唐的笑話了!想到這裏,詩人心頭一痛,搖搖頭離去。

脈脈秦淮,錚錚金陵,見證了六朝更迭,車水馬龍,紙醉金迷,見證了千古帝王的笑容和眼淚,也見證了大唐曆盡風雨的起伏命運。而這詩,和淮水明月一樣,都是曆史的冷眼,靜靜地看著。

餘秋雨先生讀罷此詩說:“人稱此詩得力於懷古,我說天下懷古詩文多矣,劉禹錫獨擅其勝,在於營造了一個空靜之境。惟此空靜之境,才使懷古的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不可否認的是,多數中國人都是喜歡回憶的,骨子裏的念舊可以生發出一種情感:越是即將失去的,越發珍惜。

盛世的山山水水,卻常常入不了詩人的眼,往往在易代換主之時,才有那麼多的詩人從祖國的河山中看到自己的依戀。王爾德說得多好:如果不是擔心會失去,大概我們還會放棄更多的東西。

放棄了也好,傷懷也罷,淮水還是那個淮水,一如既往地向遠方奔去,把故事和曆史都拋在了腦後,徒留下詩人在岸邊惘然。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泊秦淮》

這是杜牧筆下的秦淮河,盛唐過後,隻有在秦淮河,詩人才把興國興邦的擔子放到了女子薄弱的肩膀上。杜牧這天夜裏乘船停靠在淮水畔,此時的大唐已每況愈下,雖距滅亡還有幾十年,但敏感的詩人已經嗅到了亡國的傷感。正在惆悵的杜牧此時卻聽見兩岸的酒家裏傳來歌女的歌聲,唱的正是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

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沉湎聲色,昏庸亡國,《玉樹後庭花》是典型的宮體詩。他在後庭擺宴時,一定要叫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臣子,與貴妃及宮女調情。然後讓文人作詩作曲,讓宮人們一遍遍演唱。南朝最終被隋朝滅掉,因此,《玉樹後庭花》理所當然地被稱為是“亡國之音”。

聯想到唐朝的岌岌可危,煩亂的杜牧隻得將罪責落在了不懂政治和曆史的歌女身上,但可憐的歌女和可悲的詩人又有誰能懂他們的心情呢?隻有身邊沉默的淮水,載著曆史的幽怨,趁著月夜東流,汩汩地好似一首嗚咽的歌。

秦淮河每天都在這裏,流淌著,守護著岸邊的子民,無論是前代還是此朝,太多傷感的故事被記下,卻沒有留下名字。隻有那些詩句中記錄的發生在秦淮河上的事,讓後人讀起才欷歔不已。

這一天,賣花的姑娘照例從畫舫經過,用她一貫的溫軟細語喊道:賣花,賣花。新摘的花兒在陽光下格外嬌豔,露珠點點在花瓣上閃爍,晨光下仿佛是珍珠般的淚。

“咯吱——”一聲悠然的響聲,畫舫的窗子被推開,小姐的頭探了出來。

“都有什麼花?”

“除了水裏的荷花呀,全都有!”賣花姑娘指著河裏的荷花獨自咯咯地笑起來。橋下的流水潺潺,民家的烏篷船在橋下靜靜泊著。賣花姑娘心情大好,立在橋邊等生意,不由得哼起歌來:約郎約到時日出時,等郎等到時月偏西……

樓上的小姐在這時走下畫舫,小姐是來買花的,可聽了這樣的歌唱,竟是久久無語。

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足以讓往事前塵回到眼前。

後來,庵堂就是秦淮河上這個小姐的家了。往事如煙,一顆菩提的種子落到凡塵,結束了人間一段好姻緣,增加了一個虔誠的信徒。這是宿命,是秦淮河裏的又一種傷感。

這是馮夢龍筆下的秦淮河,殊不知兩個朝代之前,這河上的明月也曾照過傷懷的劉禹錫,詩人也曾在同一片城垛下踱著步子,抬頭望著明月,吟著有關秦淮河的一首詩,做著有關古今的一場夢。

“樓台一望淒迷。算到底、空爭是非。”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參不透的永遠是當事人。古今多少功過興衰、情深緣淺,透過眼前的迷霧仍難看清。詩人或作家們在秦淮河中尋找靈感,直至世代更迭、人情散盡,古代的早已過去,當下的仍未過期。或者像劉禹錫一樣對著冷月空城獨自傷懷,或者像杜牧將所有的怨恨找一個不相幹的發泄對象,又或者像馮夢龍筆下的小姐將宿命寄托在佛陀身上。所有的意義都不過是因了念舊,舊時王謝堂前的燕子不經意間又飛入了誰的窗子,惹了一地的留戀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