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傳略
錢鍾書(1910—1998),中國著名學者、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
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外文係講師。1935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英文係,獲副博士學位,後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研究法國文學。1938年回國,曾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係、湖南師範學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上海暨南大學外語係教授,國立師範學院英語係主任,北京圖書館英文館刊顧問,南京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纂。
建國後,曆任清華大學外文係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古典文學組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選集》英文編譯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毛選英文編譯定稿小組成員。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一級研究員。“文革”中受衝擊。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免)、文學所研究員。1993年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
其治學采用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彙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其長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文學的研究。主張用比較文學、心理學、單位觀念史學、風格學、哲理意義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從多種角度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選本《宋詩選注》,文論集《七綴集》、《談藝錄》及《管錐篇》(五卷)等。《管錐篇》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寫《圍城》的錢鍾書
楊絳
要認識作者,還是得認識他本人,最好從小時候起。
鍾書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撫養,因為伯父沒有兒子。據錢家的“墳上風文”,不旺長房旺小房;長房往往沒有子息,便有,也沒出息,伯父就是“沒出息”的長子。他比鍾書的父親大十四歲,二伯父早亡,他父親行二,叔父行四,兩人是同胞雙生,鍾書是長孫,出嗣給長房。伯父為鍾書連夜冒雨到鄉間物色得一個壯健的農婦;她是寡婦,遺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現成的好奶媽(鍾書稱為“姆媽”)。姆媽一輩子幫在錢家,中年以後,每年要呆呆的發一陣子呆,家裏人背後稱為“癡姆媽”。她在鍾書結婚前特地買了一隻翡翠鑲金戒指,準備送我做見麵禮。有人哄她那是假貨,把戒指騙去,姆媽氣得大發瘋,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終沒見到她。
鍾書自小在大家庭長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輸親兄弟。親兄弟、堂兄弟共十人,鍾書居長。眾兄弟間,他比較稚鈍,孜孜讀書的時候,對什麼都沒個計較,放下書本,又全沒正經,好像有大量多餘的興致沒處寄放,專愛胡說亂道。錢家人愛說他吃了癡姆媽的奶,有“癡氣”。我們無錫人所謂“癡”,包括很多意義:瘋、傻、憨、稚氣、騃氣、淘氣等等。他父母有時說他“癡顛不拉”、“癡舞作法”、“嘸著嘸落”(“著三不著兩”的意思——我不知正確的文字,隻按鄉音寫)。他確也不像他母親那樣沉默寡言、嚴肅謹慎,也不像他父親那樣一本正經。他母親常抱怨他父親“憨”。也許鍾書的“癡氣”和他父親的憨厚正是一脈相承的。我曾看過他們家的舊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壯壯,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憐相。想來那時候的“癡氣”隻是稚氣、騃氣,還不會淘氣呢。
鍾書周歲“抓周”,抓了一本書,因此取名“鍾書”。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伯父已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可是周歲有了“鍾書”這個學名,“仰先”就成為小名,叫作“阿先”。但“先兒”、“先哥”好像“亡兒”、“亡兄”,“先”字又改為“宣”,他父親仍叫他“阿先”。(他父親把鍾書寫的家信一張張帖在本子上,有厚厚許多本,親手帖上題簽“先兒家書(一)(二)(三)……”;我還看到過那些本子和上麵貼的信。)伯父去世後,他父親因鍾書愛胡說亂道,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說話的意思。鍾書對我說:“其實我喜歡‘哲良’,又哲又良——我閉上眼睛,還能看到伯伯給我寫在練習簿上的‘哲良’。”這也許因為他思念伯父的緣故。我覺得他確是又哲又良,不過他“癡氣”盎然的胡說亂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氣也可算不良。“默存”這個號顯然沒有起克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