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憶朱湘(1)(1 / 3)

朱湘傳略

朱湘(1904—1933),現代詩人,字子沅,安徽太湖縣,出生於湖南省沅陵縣,時父親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資聰穎,6歲開始讀書,7歲學作文,11歲入小學,13歲就讀於南京第四師範附屬小學。1919年入南京工業學校預科學習一年,受《新青年》的影響,開始讚同新文化運動。1920年入清華大學,參加清華文學社活動。1922年開始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新詩,並加入文學研究會。此後專心於詩歌創作和翻譯。1927年9月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勞倫斯大學、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等課程。為家庭生活計,他學業未完,便於1929年8月回國,應聘到安慶安徽大學任英國文學係主任。1932年夏天去職,飄泊輾轉於北平、上海、長沙等地,以寫詩賣文為生。終因生活窘困,憤懣失望,於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開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殺。

朱湘1921年在清華學習期間開始新詩創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詩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風格纖細清麗,技巧還較為幼稚。1925年以後,自覺追求新詩音韻格律的整飭,曾於1926年參與聞一多徐誌摩創辦的《晨報副刊·詩鐫》的工作,提倡格律詩的運動,並發表“我的讀詩會”廣告,努力實踐詩歌音樂美的主張。他的第二部詩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調柔婉,風格清麗,《搖籃歌》、《采蓮曲》節奏清緩、動聽,他的著名長詩《王嬌》,注意融彙中國古代詞曲及民間鼓書彈詞的長處。這個詩集標誌他詩歌創作的日趨成熟。朱湘出國前後的創作較多接受外國詩歌的影響,對西方多種詩體進行了嚐試。在後期,他多用西洋的詩體和格律來傾吐人生的感歎,其中《石門集》(1934)所收的70餘首十四行體詩,被稱為是他詩集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柳無忌《朱湘的十四行詩》)。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還包含了有回環調,巴俚曲,商籟體,散文詩,詩劇等等,這些都是外來形式,和前期詩歌的格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朱湘的詩重格律形式,詩句精煉有力,莊肅嚴峻,富有人生哲學的觀念,字少意遠。其中,他的代表作《有憶》更是做到了聞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朱湘還寫過不少散文隨筆、詩歌批評,翻譯介紹了不少外國名詩。他曾用“天用”的筆名在1924年《文學周報》上開辟“桌話欄”,發表了關於《呐喊》、《紅燭》等的書評。他的著作還有:詩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評論《中書集》(1934)、《文學閑談》(1934),書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書信集》(1936),譯作《路曼尼亞民歌一斑》(1924)、《英國近代小說集》(1929)、《芭樂集》(1936)。

我所見於詩人朱湘者

蘇雪林

聽說一切詩人的性情總是奇奇怪怪,不可捉摸的,詩人朱湘所給於我的印象也始終是神秘兩個字。天才是瘋癲,我想這話並不是完全沒有理由。

記得民國十九年我到安徽大學教書,開始認識這位《草莽集》的作者。一個常常穿著西服頎長清瘦神情傲慢見人不大招呼的人。那時安大教授多知名之士,舊派有桐城泰鬥姚永樸;新派有何魯,陸侃如,馮沅君,饒孟侃,但似乎誰也沒有詩人架子大。聽見學生談起他,我才知道他住在教會舊培媛女校裏,有一個美麗太太作伴,架上書籍很多;又聽見說他正計劃著寫這個寫那個。鬥大的安慶城隻有百花亭聖公會有點西洋風味,綠陰一派,猩紅萬點,襯托出一座座白石玲瓏的洋樓。詩人住在這樣理想的讀書與寫作的環境中間,身邊還有添香的紅袖,清才濃福,兼而有之,這生活我覺得很值人羨慕。

但是,沒有過得幾時,我便發見詩人性情的乖僻了。他對於我們女同事好像抱有一種輕視的態度。每逢學校聚會,總要無端投我們以幾句不輕不重的諷嘲。記得有一次學校想派教職員四名到省政府請求撥發積欠經費。已經舉出了兩個人,有人偶然提到馮沅君和我的名字,忽然我聽見同席上有人嘻笑著大聲說:

——請女同事去當代表,我極讚成。這樣經費一定下來得快些。

這人便是詩人朱湘。沅君和我氣得麵麵相覷。我想起來質問他這話怎樣解說,但生來口才笨拙的我終於沒有立起來的勇氣。後來我問沅君為什麼也不響,她說這人是個瘋子,我們犯不著同他去嘔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