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勞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素養”趙方紅(1 / 3)

伴隨著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勞技課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素養,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1.自主能力的提高和勞技課的教學目標是相一致的。勞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些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隻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增強其對新事物的探究能力,而一個由學生自主獨立完成的勞技作品,能給他帶來充分的成就感,使其更加熱衷於對新事物的探究。

2.合作能力的培養增強個體之間互動,提高課堂效率。勞技課特別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發揮集體的優勢,更好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合作的過程中,還可以促使每個個體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認識自身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每個個體都在集體的氛圍中更快地得到提高。

一、勞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素養的嚐試

(一)合理導入新課,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信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預備年級的學生判斷能力不成熟,不能很客觀地認識事物,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取決於事物的外形,容易被具有新奇性的事物吸引。利用這一特點,我在課堂中經常用一些精美的手工製品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金屬片剪貼》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金鼠、小猴、大象等小巧精美的金屬片剪貼。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立刻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令他們讚歎不已。我不失時機地告訴他們:“接下來的時間裏,如果大家認真去聽,認真去想,認真去做,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一件屬於自己的作品。”我的話就像丟了一顆炸彈,課堂氣氛立刻活潑起來,孩子們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然而,中學生的特點注定了他們的熱情來得快,去得也不慢,所以我在新課導入上注意及時調整。在《牙簽棒削貼》一課中,我給每個同學發了一小盒牙簽,而對其用途卻三緘其口,這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大家猜測紛紛,爭論不休,最後幾乎是哀求我揭曉謎底了。當我宣布這些牙簽的用途後,學生們都表現得很驚訝,對後麵的新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創始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

以往的教學中,我總以為自己課前準備得很充分,上課時自我感覺也很精彩,結果自己在台上口若懸河,卻忽略了台下學生的感受,自己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卻成了被動的容器,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充分時間去思考,去動腦,學習效果很難有較大的提高。自從我專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後,我意識到隻有創設一些帶有探究性的問題情景,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學習熱情,才能更好得激勵學生去探究,從而達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在《金屬片剪貼》一課中,我先是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作品,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製造這些工藝品的材料是什麼?同學們七嘴八舌。等到學生回答完畢,我告訴他們是易拉罐。結果猜對者洋洋自得,答錯者滿臉不服,同學的探究欲已經被初步調動起來。緊接著我拿出一個老鼠剪貼畫讓大家觀賞,並拋出第二個問題:根據大家的觀察,製作一隻老鼠剪貼需要哪些工具?這個問題讓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就連平時學習比較被動的同學也被班級的氣氛感染,參加到討論中來。經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創造金屬剪貼畫所需的工具就被學生拚湊地八九不離十了。接下來的時間裏,在我介紹各種工具的不同用法時,同學們都聽得格外認真、專注。因為他們是經過思考,帶著問題聽我講解,整個教學效果和以往相比自然有了大幅提高。“在金鼠畫的各個部位中,哪個器官的製造是最有特色,最有技術含量的?”在我提出這個問題後,新的興趣又產生了。全班公認是老鼠的眼睛和尾巴。我利用這種興趣讓學生按我的要求分組討論,想出辦法解決這兩個難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接近一半的小組都給出了便捷的方法,非常有創意。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種成就感促使他們不自覺地要擺脫對老師的依賴,為後繼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合理分工,營造互助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各盡其能

在明確了本堂課的具體任務,了解了老鼠畫製作各個環節的具體工藝後,就需要學生根據確定的設計方案,利用工具和材料,按照製作方法和程序進行操作了。這個過程是一堂課的核心,更是檢驗本堂課成敗的關鍵。金屬製品的製作過程涉及的環節比較多,包括設計、落料、印稿、剪製、磨壓、粘貼這幾個環節。要求操作者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再加上操作時間有限,如何提高操作效率也不得不予以考慮。現在的孩子動手能力偏差,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真正動起手來,往往是熱情有餘,耐心不足,一旦在操作過程中遇到挫折,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熱情銳減的現象,甚至會有偷工減料、敷衍了事的情況發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並利用這種機會鍛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我發現利用小組合作活動營造互助氛圍是解決問題的理想方案。原因有三:一是可以節約操作時間,二是可以利用小組成敗給每個小組成員以壓力,迫使各個層麵的同學都參與進來,做力所能及的事。三是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加強同學間的協作能力,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下麵談談具體實施:

在課前我給每個學生定位,設計出讓不同層次學生加入同一小組的方案,以期最佳組合。在各小組動手操作之前,我先要求各小組對工序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討論和交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分工才能發揮小組中各個成員的長處,使得每道工序的完成質量達到最優;二是如何安排各個工序的順序,盡量使作品完成的時間達到最短。因為製作完成之後要進行評比,事關小組成敗,學生的討論都很緊張熱烈,各小組熱情高漲。在每個個體明確了自己的任務之後,各自基本上都能有條不紊地操作。雖然各小組的安排不盡相同,有優劣之分,但我在其間並不橫加幹涉,而是專注與一些技術上的指導。把更多的關注給予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弱的學生,對他們的每個亮點都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實踐表明:這種小組合作的運作方式能使每個學生都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分享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更強烈的自主探究的熱情。

(四)利用展評台互評、反思、取長補短,培養學生互相協助、共同發展的意識和素養

勞技課本身包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讓學生在欣賞品味中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除此之外,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說,教師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既是督促其更好完成作品的有效手段,又是給學生提供了互相借鑒的良好平台。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形式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習者最後的反思,反思是學習的進一步延伸。可對中學生來說,讓他們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到這一刻幾乎要消失殆盡了。因此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想,沒有什麼比一幅幅同學製作的作品陳列在眼前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了。所以當小組合作的作品製作完成之後,我會利用展評台對各小組作品做展評。整個活動分為自評、互評、交流三個階段。自評階段由各小組選出一名代表用簡短的語言介紹自己小組的成果,不出意料的是,學生異常積極地表現自己的所學所得,平時不聲不響的同學也被積極地調動起來,有的小組還特別指點這樣的同學為代表發言,事實證明他們表現得很好,表達能力都很強。互評階段由各小組接受其餘小組的評價,為防止有失偏頗,我明確要求評價者要做到客觀公正,可以結合自己的作品來談論對方的作品,既要指出優點,又要提出不足。而評價者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到本組的最終得分。也許是基於這個規定,幾次嚐試下來,各小組都能夠,而且善於在別人的作品中找到閃光點,通過比較,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最後由我結合大家的意見,對各組的成果作最終點評。縱觀整個互評的過程,沒有演化成互相的攻擊,而是體現為善意的指正和由衷的讚美,達到了預期目的。交流階段指各組之間合理接對,幫助對方改進作品中的不足,有了前麵兩個階段做鋪墊,此時的交流已是水到渠成了。在臨近下課時,各小組會在評價結果基礎上為各小組進行打分,評價標準分為設計創意、工藝水平、主動參與、整體效果四個方麵,再加上我對各小組的一個綜合評分,最終出爐本堂課的冠軍小組。可以看得出,學生自始至終都懷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真正體現了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的這一素質教育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