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又叫耳穴療法,是指通過觀察耳廓形態變化診斷疾病,利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治療疾病的診療方法。
二、什麼是耳穴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也是人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變化在耳廓上的反應點。
三、耳針療法的起源與發展
關於耳針療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以前。早在秦漢時期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以耳進行診治疾病的記載。
《內經、靈樞》指出:“耳輪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這是關於望耳診病的最早記載。繼《內經》之後,曆代醫家在諸多文獻中都記載了有關耳穴療法的內容。直至1957年,法國醫學博士打發表了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圖,並記載40多個耳穴,促進了耳穴的研究、普及和發展。
近年來,我國中醫學者加強了對耳穴的研究與運用,耳穴治療的適應證不斷擴大,已由幾十種發展到一百餘種,1982年成立了耳針協作組,1987年成立了全國耳穴研究會。1987年,在漢城舉行的“國際穴名標準化工作會議”上基本通過“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草案)。1992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使耳穴得以基本定型。
四、耳針療法為什麼能診病、治病
從傳統的中醫理論角度上說,耳與髒腑、經絡係統是息息相關的,耳可以反映經絡係統、五髒六腑的疾病,亦可經刺激耳廓反應點(耳穴)對經絡係統和五髒六腑進行調節,以達治病強身的目的。
從現代研究的角度上看:一些學者提出了種種假說,如Nogier的“倒置胎兒說”、“三個位相說”,Cho的“德爾他反射說”,耳廊“全息論”之說等。這些假說能局部的說明耳穴診療疾病的機製,但尚需實際的具體研究加以證實,因此對於耳穴療法的診治疾病機製的研究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