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章學習提要(1 / 1)

1.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發展簡史。

2.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3.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4.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對教師的作用。

新學期開學後的第二天下午,六年級某班學生在剛接手的班主任王老師的帶領下打掃衛生。勞動才開始了一會兒,學生小丁和小輝不知為了什麼事打起架來了,而且越打越猛,雙方的臉上都摳出了幾道血印。班主任疾跑過來大喝了幾聲,他倆才住手。王老師早聽說該班很亂,一接班就打算來個“上任三把火”,隻是暫時未找到時機。今天第一次勞動就有人膽敢打架,他不禁火冒三丈,決意拿二人“開刀”——先燒“一把火”,來個“殺雞儆猴”。他要大家停止勞動,立即進教室開會、整風。會一開始,他將打架者叫上台去“亮相”。小輝大搖大擺地走上去了,這還算好。可小丁“有令不行”,坐著不動。王老師更火了,於是動手去拖,小丁雙手緊緊抓住課桌執意“抗爭”……結果,勞動任務未完成,整風會未開成,犯了錯誤的學生不肯上台去,而這位王老師也下不了台……

王老師麵對一個“亂班”,以為借“上任三把火”就能“燒”好,不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勢必操之過急,欲速不達。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個人行為是受個體和環境雙重製約的。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長期培養和訓練的結果,糾正不良的習慣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王老師麵對一個新班,一個“亂班”,對其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學習環境等不作全麵的了解,對打架的起因和責任的輕重不作調查分析,情況不明,就開會整風,各打五十,堵而不疏,勢必適得其反,陷入困境。王老師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不足,因而對犯了錯誤的學生缺乏寬容,隻是一味“發火”,勢必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敵對情緒。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提示我們,任何人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自尊心也很強。對犯了錯誤的學生,不曉之以理,不動之以情,而一味批評、硬壓,勢必造成師生間的敵對狀態。從上述案例得知,兒童有其自身生理與心理發展的獨特規律。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製能力較差,品德上的認識和行為常常脫節是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顯著年齡特征。唯有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教學,才能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本書將係統地向您介紹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學習活動規律,以及如何依據兒童的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進行教學設計等內容。為了幫助您更好地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本章著重介紹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發展簡史,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研究對象、任務與研究方法,以及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對教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