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五次到災區
2010年11月21日,我從北京飛抵四川成都。第二天,便進了災區。
這是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我第五次踏上家鄉的土地,也是我第五次到災區采訪。
我第一次到災區,是2008年5月19日,即汶川大地震後的第七天。這次采訪,我去了都江堰、綿陽、什邡、綿竹、北川、汶川、安縣、彭州、江油、平武等主要災區,采訪了上百個災民和救援者,錄音120多個小時,筆記30多萬字,拍照4000餘張,總行程3000多公裏。在餘震不斷的廢墟上奔波采訪,不僅需要體力、耐力、毅力,更需要玩命。為了記錄下真實的災情,我每天從早到晚,爭分奪秒,發瘋似的走訪、拍照。原因很簡單:廢墟與屍體,血跡與淚痕,稍縱即逝,若不留存下來,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對災難的記憶。
我第二次、第三次到災區,是2008年6月和7月。兩次采訪200餘人,錄音150個小時,拍照3000餘張,行程4000多公裏。如果說第一次到災區是悲痛與驚險,第二次、第三次便是傷痛和煎熬。尤其是第三次,我住在山區的帳篷裏,時值盛夏,酷熱難熬。中午,帳篷的高溫高達攝氏40多度;傍晚,傾盆暴雨,潮濕無比,帳篷四周的水溝裏,全是嘩嘩的流水聲;而到了深夜,蒼蠅蚊子,嗡嗡亂叫,眼前晃來晃去的,不是一片片滲透血跡的廢墟,便是一座座孤苦悲涼的墳塋,根本無法入睡。於是我很快就病倒在帳篷裏,不得不打了一個星期的吊針……
在上述三次采訪中,雖然我在廢墟上的確看到了家鄉人民性格中特有的豁達開朗、詼諧幽默、樸實無華、無所畏懼的一麵,也感受到了家鄉人民壓不垮、震不倒的難能可貴的精神氣概,但“5.12”汶川特大地震畢竟剛剛過去,災區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依然是血汙、淚水、廢墟、殘牆、斷壁,以及數百萬災民的悲傷與淒苦、驚恐與絕望、迷茫與戰栗。而我的內心,也與家鄉巨大的傷口一樣,默默流淌著的依然是長長的淚,紅紅的血。實話說,當時的我既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心中唯有回天無力的無奈和撕心裂肺的悲痛。麵對生我養我、慘不忍睹的故土,我心裏始終橫亙著一個巨大的問號:遭受如此重創的災區人民,還能從血跡斑斑的廢墟中爬出來、站起來嗎?
2009年5月12日,即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我第四次來到災區。此時的災區和一年前相比,已大有不同。而我的內心卻廢墟依舊,噩夢難忘。雖然我從災區人民的眼裏的確看到了信心與熱情,坦然與笑容,但同時我也分明看見,剛從絕望中掙紮著爬起來的災區人民的眼裏,依然殘留著迷茫與困惑。換句話說,一年後的災區,並非所有人的眼神都同樣的清澈、堅毅,也不是所有人的心裏都抹去了可怕的陰影。在北川老城的廢墟上,我遇見過一個12歲的小女孩,小女孩雙膝跪地,目光呆滯,滿臉憂鬱,正默默地為遇難的父親燒著紙錢。我問小女孩,你現在最發愁的是什麼?小女孩告訴我說,自從爸爸去世後,媽媽就病倒在板房裏,她現在最發愁的,就是家裏建房子還差好幾萬塊錢!她很想到成都或者深圳去打工,掙點錢回來,早點為媽媽修一間小房子。這位小女孩的話,讓我的心情一下變得沉重起來:災區人民真的全部站起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