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學(pediatric nursing)是研究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健康保健、疾病防治與護理,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一門專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的服務對象是自胎兒至青春期的兒童,他們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特征及需要。
一、兒科護理學的任務和範圍
1.兒科護理學的任務兒科護理學的任務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從體格、智能、行為和社會等各方麵來綜合評價、研究和保護兒童,利用先進的醫學、護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為兒童提供綜合性、廣泛性的護理,增強兒童體質,降低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促進兒童身心發育,提高人類整體健康素質。
2.兒科護理學的範圍兒科護理學的範圍很廣,所有兒童時期的疾病和健康衛生問題都屬於兒科護理學的範圍,包括正常兒童生長發育、兒童身心方麵的保健、兒童疾病的防治與護理。兒科護理學除了其本身的學科內容外,並與產科學、兒童心理學、流行病學、社會學、教育學、醫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有著廣泛聯係。因此,多學科的協作是兒科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兒科護理學的任務、範圍不斷得到拓展。兒科護理已由單純的疾病護理發展為以兒童及其家庭為中心的身心整體護理;由單純的患兒護理擴展為包括所有兒童的生長發育、疾病防治與護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研究;由單純的醫療保健機構承擔其任務逐漸發展為全社會都來承擔兒童疾病的預防、保健和護理工作,因此兒科護理要達到保障和促進兒童健康的目的,兒科護理工作者應樹立整體護理理念,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同時必須將科學育兒知識普及到社區、家庭,並取得社會各方麵的支持,以適應兒科護理學的飛速發展。
二、兒童年齡分期
兒童處於不斷生長發育的動態變化過程中,不應人為被割裂開來認識。但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兒童解剖、生理和心理等功能確實存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與之年齡相關的規律性。根據不同階段兒童解剖、生理和心理特點,將兒童年齡劃分為7個時期,各期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我們應該以整體、動態的觀點來考慮小兒的健康問題並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胎兒期從受精卵形成至胎兒娩出為胎兒期(fetal period),胎兒期在母體子宮內約40周,胎兒周齡稱胎齡;臨床上將胎兒期分為3個階段:① 妊娠早期:此期為12周。受精卵從輸卵管移行到宮腔著床,受精卵細胞不斷分裂增長,各係統組織器官迅速分化發育,至第8周末各器官的原基均已形成。此期是生長發育十分重要的時期,如受感染、放射線、化學物質、遺傳等不利因素影響,胚胎發育受阻,可導致流產或各種先天畸形,甚至胎兒夭折。② 妊娠中期:從13周到未滿28周(共16周)。此期胎兒各器官迅速成長,功能也漸成熟,但在20周前胎兒體重
胎兒完全依靠母體生存,孕母的營養、健康、情緒等狀況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影響極大,孕母吸煙、酗酒、營養缺乏、感染、心理創傷、各種理化因素刺激等,使胎兒生長發育障礙,甚至死胎、流產、早產或先天畸形等嚴重不良後果,應加強並重視孕期保健和胎兒保健。
2.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出生後28日稱新生兒期(neonatal period)。出生不滿7日的階段稱新生兒早期。按年齡劃分,新生兒期實際包含在嬰兒期內,但由於此期小兒在生長發育等方麵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將嬰兒期中的這一特殊時期稱為新生兒期。
新生兒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體內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是兒童生理功能進行調整以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的階段,但由於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不夠成熟,不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尤以新生兒早期為高。因此,新生兒時期應特別加強如保溫、喂養、清潔衛生、消毒隔離等護理。
胎齡滿28周至出生後7足日,稱圍生期(perinatal period),圍生期小兒死亡率也是反映一個國家衛生水平的指標之一,此期包括了妊娠後期、分娩過程和新生兒早期3個階段,是小兒經曆巨大變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險的時期,死亡率最高。應重視優生優育,做好圍生期保健。
3.嬰兒期出生後到1周歲為嬰兒期(infant period)。此期小兒以乳食喂養為主,又稱乳兒期。此期為兒童出生後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對能量和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的需要量相對較大,但兒童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易發生消化紊亂和營養不良,提倡母乳喂養,指導合理營養,及時添加輔食十分重要。嬰兒6個月後,體內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計劃地接受預防接種,完成基礎免疫程序,並應重視衛生習慣的培養和注意消毒隔離。
4.幼兒期自滿1周歲到3周歲為幼兒期(toddler age)。此期兒童生長發育速度較前減慢,但生理功能日趨成熟,乳牙逐漸出齊。由於食品品種轉換,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需注意防止營養缺乏和消化紊亂。此期小兒活動範圍漸廣,接觸周圍事物的機會增多,智能發育較前突出,語言、思維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性不斷發展,但對危險的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容易發生意外創傷和中毒;由於接觸外界較廣,而自身免疫力仍低,傳染病、發病率仍較高。因此,此期要合理喂養,飲食逐漸過渡到成人飲食,培養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加強戶外活動,促進體格生長,防止意外創傷和中毒。
5.學齡前期自滿3周歲到6~7周歲為學齡前期(preschool age)。此期兒童體格發育速度進一步減慢,達到穩步增長,而智能發育更趨完善,語言逐漸豐富,並開始具有很多抽象概念,好奇、好問、好模仿,求知欲較強,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自理能力增強。因此期兒童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應加強早期教育,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為入學作好準備。學齡前期兒童免疫能力有所增強,但因接觸麵廣,又缺乏生活經驗,對危險的識別能力仍不足,仍可發生傳染病和各種意外。此期易患急性腎炎、風濕病等免疫性疾病。應根據這些特點,作好預防保健工作。
6.學齡期自6~7周歲(入小學)到進入青春期前為學齡期(school age)。此期兒童體格生長仍穩步增長,除生殖係統外各器官發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腦的形態已基本與成人相同,智能發育較前更成熟,理解、分析、綜合能力逐步增強,已能適應學校、社會環境,是長知識、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此期應注重加強教育,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近視眼和齲齒,端正坐、立、行姿勢,有規律的生活、學習,保證充足的營養和睡眠,加強體格鍛煉,防治精神、情緒和行為等方麵的問題。
7.青春期以性發育為標誌進入青春期(adolescence)。一般女孩從11~12周歲開始到17~18周歲,男孩從13~14周歲開始到18~20周歲,為中學學齡期。此期開始與結束年齡可相差2~4歲。兒童體格生長再次加速,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同時生殖係統發育加速並趨於成熟。至本期末各係統發育已成熟,體格生長逐漸停止。與其他年齡組兒童相比,此期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但由於接觸社會增多,遇到不少新問題,外界環境對其影響越來越大,常出現心理、行為、精神方麵的問題。因此,此期除了要保證供給足夠營養以滿足生長發育加速所需,加強體格鍛煉和注意充分休息外,應及時進行生理、心理衛生和性知識的教育,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兒科特點及兒科護理的一般原則
從生命開始直到長大成人,整個兒童階段都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診治、心理社會等方麵均與成人不同的特點,且不同年齡期的兒童也存在差異,在護理上有其特殊之處。因此,學習兒科護理學時定不可視小兒為成人的縮影。
(一) 兒科特點
1.兒童解剖生理特點
(1) 解剖特點: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兒童在外觀上不斷變化,各器官的發育亦遵循一定規律。如體重、身高(長)、頭圍、胸圍、臂圍等的增長,身體各部分比例的改變,骨骼的發育,牙齒的萌出,神經係統的發育等隨年齡增加而發生變化。主要器官內髒器官的大小、位置等解剖特點亦與成人不同,如新生兒時期兩側心室壁厚度幾乎相等,2歲以下兒童的心髒多呈橫位。熟悉兒童的解剖特點和正常發育規律,才能作好保健護理工作。如新生兒和小嬰兒頭部相對較大,頸部肌肉和頸椎發育相對滯後,抱嬰兒時應注意保護頭部;小兒骨骼比較柔軟並富有彈性,不易折斷,但長期受壓易變形;小兒髖關節附近的韌帶較鬆,臼窩較淺,易脫臼及損傷,護理中動作應輕柔,避免過度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