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官術網:
——代《古龍作品集》序羅立群
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卒於1985年9月21日,終年49歲。古龍從小身世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台灣讀書,18歲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外文係。畢業後,他曾在台北美軍顧問團任過職,後開始寫小說。
古龍一生“仗劍江湖載酒行”,他嗜酒如命,經常用喝酒來打日子,借酒來麻醉自己,以忘掉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他為人豪爽,生性灑脫,愛交朋友,待人真摯、誠懇,善於理解別人,很得朋友的心。古龍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無女人,而女人也樂意與他交往。據古龍好友丁情說:“古大俠雖然不能缺少女伴,可是他常常會為了朋友,而舍棄他心愛的女人。他總認為女人可以再找,朋友知已卻是難尋,怎麼可以舍朋友而重女人呢?這是古大俠對於女人和朋友的態度,也是很多女人‘恨’他的原因。”由於酗酒和好色,古龍自中年以後,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曾數度病危住院,但他出院後依然故我。他的好友、著名小說家倪匡說,長期的病痛使得古龍已經看淡了人生最新章節邪神降臨。過度的酒色,致使古龍病情迅惡化,終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大出血而去世。古龍的身世、性情和行為,直接影響了他的小說創作,了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古龍的作品。
古龍步入“武壇”,是為生活所逼,用古龍自己的話來說,“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家共同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我也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他自第一部小說《蒼穹神劍》起,接二連三地推出新作,共創作數十部小說,有許多被香港、台灣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成為港台影視界爭相拍攝的熱門題材。古龍的小說更是風靡大陸、港台及海外。
古龍對小說創作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先,他認為當代小說不應再走傳統小說的老路,而是“要新,要變”。他說:“小說的確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這種形式已寫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誰規定小說一定怎麼樣寫,才能算正宗的小說?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隻要你能吸引讀者,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事所感動,你就算成功。”對於小說應該如何變,如何新,古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改變,為什麼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衝突,由情感的衝突中製造**和動作。”他還認為:“隻有人性才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人性並不僅是憤怒、仇恨、悲哀、恐懼,其中也包括了愛與友情,慷慨與俠義,幽默與同情。我們為什麼要特別看重其中醜惡的一麵?”寫小說的目的,是“使讀者在悲歡感動之餘,還能對這世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基於這種認識,他更指出:“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嚐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小說中的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製造衝突,事件的衝突,盡量將各種衝突堆構成一個**。若你再製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用氣氛來烘托動作的刺激。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小說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殺人的!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了。”古龍的這些觀點,散見於他的各個小說前麵的“序”中,這些觀點和看法,豐富了小說的創作理論,對閱讀和理解他的小說是大有幫助的。
古龍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引》《遊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劍》)《流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才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風》,寫《流星·蝴蝶·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第一階段的創作是古龍初入江湖的“闖蕩”時期,此時的作品從結構、情節、人物乃到語言都沒有擺脫傳統小說的束縛,但從小說的情節布局來看,已可以看出古龍具有巨大的潛在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並具備了一定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