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麵臨的危機,基本上是我們自己的貪婪和放縱所致。從冰島到愛爾蘭,從希臘到德國,席卷整個歐洲並危及全球的債務危機,其中因果值得深刻反思。《自食惡果》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深入危機發生地一探究竟。劉易斯以饒有趣味的故事,與平民、官員、基金經理展開有趣對話,真實地再現了各國的利益和權謀百態。嬉笑怒罵背後,是對人性黑洞的冷酷解剖。
《福布斯》
劉易斯是記者出身的作家中最優秀的代表之一。
《紐約時報》
邁克爾·劉易斯在本書中將其幽默、詼諧的寫作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他用寥寥幾十頁文字便將深受歐債危機嚴重打擊的歐洲諸國的現狀描寫得淋漓盡致,並借此書告訴讀者歐債危機的真相。
《波士頓環球報》
劉易斯極富挖掘全球信貸危機幕後故事的天賦,這種能力不僅來源於他對全球金融體係的深刻認知,更是由於他對人性中貪婪、自負和自欺的獨到解讀。
主權債務危機的另類解讀:
不幸的危機國家各有各的不幸
巴曙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提起《大空頭》、《說謊者的撲克牌》等書籍,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這幾本書的作者都是邁克爾·劉易斯,而擺在我們麵前的這本《自食惡果》,則是他的另外一本饒有趣味的新作。
在閱讀本書書稿並著手撰寫序言時,超級颶風“桑迪”正肆虐國際金融中心紐約。看到一些分析說,紐約最早期的地標性建築,如紐約證交所、紐約銀行大廈等都建於曼哈頓地勢最高的位置,而且離海較遠,可以遠離風暴潮的影響。後來隨著科技進步,保險產品“無微不至”,大廈越建越高,而且越來越“科學”,建築師有建築師測算,精算師有精算師為財物承保籌謀,紐約這個城市形成早期的避險意識漸趨薄弱,越來越多的摩天大樓建於非常近海的位置。在“桑迪”颶風吹襲紐約期間,這些近海區域一片汪洋,那些凝聚高科技技術的現代摩天大樓比上百年曆史的古老建築更加危險。這個評論角度十分獨特,正好與正在閱讀的《自食惡果》一書想要傳達的理念異曲同工。
在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之後,主權債務危機又繼續肆虐,恰如“桑迪”颶風,這讓金融市場深刻意識到,雖然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颶風的移動路徑、風力、風速等作出準確性較高的預測,但是當颶風真正來臨時,湧進城區的潮水到底高1米、3米還是4米就未可知了,而且往往是這些沒有預見到的意外因素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金融危機期間,不同資產之間急劇提高的相關性就讓大量金融機構日常風險管理過程中的預測技術相形見絀,大幅低估金融危機產生的損失,並且讓眾多的老牌機構深陷困境甚至倒閉。這些坐擁先進技術和頂尖人才的金融機構恰如臨近海岸修建的摩天樓,雖然自以為已經全副武裝,但是在真正大規模的金融風險來臨之時,又是那麼的脆弱不堪。所以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防範金融危機,關鍵並不在於僅僅強調不斷優化風險管理技術,而是應當盡可能控製所承擔風險的水平並遠離有巨大風險的領域,不要讓災難那麼容易找上你。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颶風帶來的超大潮水襲擊了大量的臨海而建的摩天高樓,而金融危機中金融機構發現持有了太多的問題資產。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可以精確實驗的自然科學領域還是無法準確模擬的社會科學領域,雖然人們都知道存在風險,但是金融機構往往還是在過度樂觀傾向的影響下,承擔了過多的風險。這已經為數百年來的曆次金融危機所不斷證實。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關於次貸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出版物已經很多,大部分內容都在嚐試告訴讀者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而這些背後的理論和邏輯早已被曆次金融危機反複證明,正如諺語所說,“太陽下麵沒有新鮮事”,曆史悠久的英國“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泡沫”與現在的次貸危機在危機的形成機理上並沒有本質區別,都可以說是市場過度樂觀,期望通過高杠杆追求不切實際的高回報,在資產價格出現回落時引發大幅虧損,最終債務累累。但是泡沫形成的過程和目標每次都不一樣,對於投資者來說,隻是知道危機產生的機理,除了能夠對曆史進行分析之外,往往難以幫助他們識別下一次泡沫。他們不光要知道為什麼,而且要知道危機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正常的價格上漲是如何演變為泡沫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書在序言部分借助美國的對衝基金經理之口就已經告訴讀者次貸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產生機理,在隨後的五個章節中,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當過記者的優勢,通過大量的實地采訪,分別對冰島、希臘、愛爾蘭、德國和美國這五個主權債務危機主角國家中的微觀參與主體形象和行為進行了刻畫,分析了危機在這些國家中產生的根源和發展的路徑。不同國家的曆史文化以及國民性格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在作者的眼中對於危機的起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危機演變路徑,甚至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現象。這一觀點似乎與全球一體化、同步化的趨勢判斷不太一致,不過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資本可以全球自由流動,但是各國的文化、民族差異客觀存在,這使得過剩的資本在不同國家以不同的形式興風作浪。具體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