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原教門第一

西方大聖人。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由機分利鈍故。四十餘年三百餘會。隨機演教。大小偏圓不同。皆為一乘之法而作方便。靈山開顯。鹹歸一實。而本懷斯暢。三世諸佛出世度生莫不鹹然。而求其至簡至易。俾初心凡夫。頓悟上乘。速登不退者。無若乎淨土法門之徑且要也。葢甞論之。眾生佛性。本來成現。不由他教。無上菩提。本自有之。不因修得。然迷情深重。淪墜永劫。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友知識為之開示方便。則何由了生死而入佛慧者哉。爰自法藏比丘值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此念佛三昧。肇興之於塵點劫前。故彌陀今見於清泰。迦文宣示於竺乾。恒沙如來廣舌讚揚於十方國土。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教法之傳。其來尚矣。若夫東晉遠公。結社於廬山。特發揮先佛之遺訓耳。故曰雖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是知諸佛菩薩因地修行。同修此法。果位度生。同說此法。夫欲了生死大事。遊諸佛性海者。何莫由斯道焉。

教藉緣興

天台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序雲。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麤妙。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氷。實表琉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蕖。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踴。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彌陀因地

無量壽經雲。過去久遠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錠光。次名光遠。次名龍音。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出家。號法藏比丘。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莊嚴人天善惡國土麤妙種種不同。法藏聞已。皆悉覩見。發大誓願。設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雲雲)。法藏比丘發如是等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天雨寶等。一向專誌。莊嚴佛土。安立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眾寶嚴淨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大海。不寒不熱。時常調適。皆是如來往昔大願之所成就。

三聖因地

悲華經說。往昔恒河沙劫。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寶海。是梵誌種。而生一子。相好具足。出家成佛。號寶藏如來。為王說法。王及千子請佛供養。滿二百五十歲。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淨或穢。佛從定起。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淨不淨。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於五濁。復有菩薩。以願力故。取不淨國。王言。我今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無三惡道。皆真金色。種種莊嚴。佛告王言。汝於西方。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當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爾時佛復告第一不眴太子。今當號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後。當成佛道。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當作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汝以願力。取清淨土。復號汝為得大勢至。

淨邦殊勝

柳子厚淨土院記雲。中州之西數萬裏。有國曰天竺。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毒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惱。羣聖以為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三界之外。其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

張掄禦書蓮社記雲。臣甞讀天竺書。知有所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者。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始享國履位。捐去弗居。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以大願力。普度一切。其國悉以眾寶莊嚴。曲盡華好。地皆黃金。無山川丘穀之險。氣序常春。無陰陽寒暑之變。無飢寒老病生死之苦。無五趣雜居之濁。用是種種神通方便。現希有事。善導眾生。眾生忻樂起信。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佛號。即此一念。清淨純熟。融會真如。同一法性。幻身盡時。此性不滅。一剎那頃佛土現前。如持左契以取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