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大地的歌——王寶成及其《夢幻與現實》

王寶成,1944年2月出生於陝西蒲城,1969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後任職於西安電影製片廠。198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81年在《收獲》上發表中篇小說《喜鵲淚》,1982年合作將其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由陝西電視台錄製,並獲全國首屆《大眾電視》金鷹獎;1985年出版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海中金》,1986年出版第二部中短篇小說集《人韻》,1999年出版第三部小說集《王寶成作品集》。1987年始創作長篇小說《夢幻與現實》三部曲,第一部《愛情與饑荒》(中國工人出版社1990),第二部《紅塵》(陝西教育出版社1991),第三部《心境》在2000年底出版。1990年創作12集電視連續劇《莊稼漢》,陝西電視台同年錄製,獲西北五省電視劇優秀獎;1992年創作完成電影文學劇本《女皇陵下的風流娘們》,西安電影製片廠同年拍攝,獲哈爾濱市冰雪節電影獎;1993年創作完成16集電視連續劇《神禾塬》,陝西電視台同年錄製,獲1993年度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飛天”二等獎。長篇小說《愛情與饑荒》獲陝西省首屆“雙五”文學獎,已創作完成24集電視連續劇《大車幫》。係一級編劇,中共黨員。由於多年超負荷的運轉,身心受損,疾病纏身,不幸於2005年6月25日逝世。

經過十餘年的辛勤耕耘,王寶成終於在世紀末完成了他近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夢幻與現實》三部曲。這部鴻篇巨製是王寶成嘔心瀝血之作。這不隻因為王寶成把《三部曲》視之為“體現了我生命價值”的“主體性工程”,調動了他豐富而深厚的生命體驗和藝術積累的全部儲存;還因為,為了這部長卷,王寶成付出了巨大的生命投入。他潛心於藝術的創造,為此,身染重疾英年早逝。像柳青、路遙等一樣,王寶成屬於那種將文學與生命血肉相聯,終身以生命相許的作家。在陝西,這是一個悲壯而輝煌的文學傳統。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一種人生和社會的體味。正如作者的夫子自道:“一個作家積累幾十年,苦著十幾年,這才完成的一部長卷小說,絕不會是一般意義上講故事的書,也不會僅僅局限於作者個人的經曆……我想讓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感受到整個人生和社會,同時體味到我們追求的文學作品的上佳境界到底是怎麼回事。”《三部曲》力圖將這種人生和社會的體味提升到整體性的局麵,這的確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審美誘惑,它集中體現了王寶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追求。當然,作家的理念世界和作品所創造的藝術世界,永遠呈現著錯綜複雜的形態,並不完全對應。重要的是王寶成的《三部曲》在他的創作曆程中所具有的總結性地位。《三部曲》是王寶成文學作品上佳境界的成功實踐。

沿著《作品集》的審美指向,王寶成擴展和深化了他的對大地和大地之子的謳歌。《三部曲》在廣闊的空間背景和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裏,展開了當代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複雜變革的整體性敘事,塑造了以蒲冬林為代表的農村兩代人的藝術群象,既寫出了他們曲折的生活史,也深刻揭示了他們的心靈史、精神史。

作為生命個體,在哲學的意義上,是一個“在者”,隻有通過“此在”的窗口,我們才有可能去領悟那個“在”,麵對“在”的領悟是人區別於其他生命,其它“在者”之所在。這就是說,此時此地的“在世”即“此在”的當下性,在時間的軸線上,既把我們引領向未來,也促使我們返回到過去。尋找回家的路、思考過去,就意味著對於“在者”的本原性追究,這幾乎構成了我們生命意義探詢的堅實出發地。故鄉之所以成為中外文學作品共同母題的深層原因,正在這裏。

《三部曲》是以故鄉為基點建構它的藝術大廈的。故鄉是作品的出發點,也是作品的歸宿。王寶成的故鄉是在渭北高原的堯山地區,莫羅亞認為:“小說的材料不在現實世界之內,而在現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差異之中。”這就是說,在《三部曲》裏,王寶成筆下的故鄉,已經不再是那個王寶成出生地的簡單複製,那個地圖上的行政區域;而是一個藝術的存在,一個中國當代社會、尤其西部農村的藝術縮影。

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農村題材已經顯得過時了,我們應該好好地寫都市生活。無疑,對於都市風情,我們的作家應該傾注我們的藝術才華去為當代都市生活留下藝術的造型。但,這是否意味著,農村不再是作家藝術視野中的首選標的了呢?答案仍然是,不在於作家寫了什麼,而在於作家是如何寫的。而且,對於當代中國采說,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了學術界、思想界的熱點。一個真正關注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曆史性轉軌的作家,沒有權力對農村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