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的運用涉及兩個層次的政策協調:一是與國內其他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二是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大國的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前者可以稱為國內協調,是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與本國財政政策、彙率政策之間的協調,在中國表現為有管理的浮動彙率體製下,貨幣政策如何與財政政策進行內外分工搭配。後者稱為國際協調,是本國貨幣政策與他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彙率政策及其他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運用。因為國際間經濟政策存在外溢效應,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從而導致宏觀經濟政策喪失獨立性。因此,各國會圍繞彙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運用有效的經濟政策進行國際協調,避免因他國政策的“外溢效應”帶來不利影響。在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的國內、國際協調有一個共同點,都受到其他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內協調和國際協調都可以歸屬於廣義的國際協調範疇,表現為貨幣政策和彙率政策受到他國經濟影響而需要與之協調配合。
一、完善彙率形成機製
彙率是重要的資產價格和資源配置的信號,判斷當前一國彙率水平是否合適的關鍵標準,是看其是否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適當的彙率製度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至關重要,因為彙率製度不僅直接影響彙率的變動趨勢和國際收支平衡,而且還影響一國的國際儲備、貿易條件、國際競爭力、國內物價水平和金融安全。因此,為了促進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必須實行適當的彙率製度。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經濟金融體製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係的重要內容,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善彙率形成機製,有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高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有利於貫徹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貿易條件;有利於保持物價穩定,降低企業成本;有利於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利於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效果;人民幣彙率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體製,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彙率改革必須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
二、加快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
利率作為金融市場中最重要的資金價格指標,無論對金融資源的配置還是對實體經濟資源的配置都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利率市場化的本質是金融市場化。著名的金融發展理論專家愛德華·肖曾認為:“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是放鬆利率管製,使之反映儲蓄的稀缺性和刺激儲蓄,提高可以獲得的投資收益率和更有效地區分各種投資。”利率市場化是金融市場發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利率水平無法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係,無法反映人民幣這種貨幣資金的市場價值或真實價格。這為那些可能同時參與多種融資活動的機構提供了大量套利機會,並使得已經市場化的利率在形成機製上和經濟效果上存在極大的扭曲。因此,作為中國金融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率市場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中國的利率體係,現在除了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類利率是基本可以浮動的。從製度上說利率體係的市場化水平已經很高了。但是長期以來,轉軌時期的經濟體係中的非市場化成分較多,金融體係特別是銀行利率隻是計算利息的指標,並沒有被作為資金價格用來控製成本和風險,利率並沒有發揮市場價格的功能,銀行也沒有根據經濟形勢和市場風險調整利率的能力,因此,中國迫切需要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三、改善對外資流動的管理方式,形成資本雙向流動的合理格局隨著中國貿易規模和資金流動規模不斷擴大,跨境流動的資金數額增大且形式多樣化,企業提高金融資產的配置效率和空間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如果資金隻進不出,大量資金僅局限在國內尋求投資機會,必然導致其中一些項目風險高回報低,對未來銀行係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造成隱患。因此,要大力支持國內機構對外投資,進一步放寬涉及對外投資和資本流出的限製,讓具有競爭力的機構到海外尋求更高回報和更小風險的投資項目。既要讓國內持有的外幣資產尋求更好的投資組合和長期收益最大化,也要考慮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國內市場上融資,為國內資金提供更多的有利投資機會。隨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rstors,QFII)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rstors,QDII)製度的誕生及迅速發展,過去單向資本流動為主的投資格局將逐步被雙向資本流動的格局取代,資本管製的屏障作用被削弱,國際金融資本進出中國規模逐年增加,中國將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