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經雲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等。
二釋又二初引經兼謂相兼未能正行兼用而已菩薩戒疏雲上來觀心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虗空等理觀為正事行為傍傍即兼義故雲兼也布施等下五度故也。
【科】福德力故陪增觀心。
二福德下釋行布施等即福德也以福資慧勝前可知文中陪字亦誤也。
【科】五正行六度者。
五正行品亦二初標。
【科】經雲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持戒等。
二釋分二初引經。
【科】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閡轉勝於前不可比喻。
二謂自下釋自行常觀空中之理化他恒用三千之事自他不二理事含融正行六度不礙空中既勝前四不可喻矣。
【科】此五品位圓伏五住煩惱外凡位也。
三此五下結分二初正結應知觀成方入五品勿謂五品始修觀行。
【科】與別十信位同。
二與別下例同須了圓教五品六根諸文有異若以五品在十信前如今文說若以五品在十信內此如普賢觀經中明具在大部補注分別。
【科】次進六根清淨位即是十信。
二內凡分二初總標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明之此即相似六根清淨所以即是圓十信位他師於此卻將仁王十善菩薩長別苦海以為漸圓法華六根名為頓頓荊谿喻曰山門諸部竝將仁王以證法華但有因果為小異耳雲何於此而分二頓真位六根如華嚴說。
【科】初信斷見惑顯真理與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別教初住齊證位不退也。
二初下別釋為二初釋初信至七信分三初正釋二初釋初信。
【科】次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通二佛別教七住齊三界苦集斷盡無餘。
二釋二信至七信文皆可見。
【科】故仁王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
二引仁王證分二初引經即仁王經波斯匿王說偈中文。
【科】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
二解釋分二初正釋又二初釋十善彼經亦不列釋十善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此十一一各有止行皆能順理名為十善是則十信各具十善非謂專以人天不殺不盜等次第而對十信位也。
【科】若別十信即伏而不斷故定屬圓信。
二釋別苦經文既雲長別苦海故知即是圓十信位斷見思已方別苦海自非今家準法華文寧判十信斷三界苦仁王經意何由可消如何可判華嚴初住為聖位耶。
【科】然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塵沙意在入住斷無明見佛性。
二然下明非本期分三初正明藏通入空正意為斷見思二惑別教出假正斷塵沙圓教入中正斷無明今斷見思及以塵沙非本期也雖非本期自然先落。
【科】然譬如冶鐵麤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時自然先落雖見先去其人無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
二然下喻冶(羊者切)銷也爐冶也冶鐵成器喻斷無明成八相器麤垢先落喻除見思及以塵沙證真俗理然此猶是且順次第其實應須三觀圓修寧容三惑先後落耶故今猶順教道次第。
【科】圓教行人亦復如是雖非本所望自然先落。
三圓下合其文易見。
【科】永嘉大師雲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即此位也。
三引永嘉證分二初引文此一段文本出天台玅玄位玅永嘉大師但是引用天台而已觀師豈可不知此耶而今特言永嘉雲者葢欲顯示永嘉元學天台故也故永嘉集多用天台永嘉既用天台法門今之禪人何得謂之教家所談非宗門耶然永嘉集多依天台而不顯言天台者何但雲認得曹谿者何。
【科】解曰四住者隻是見思謂見為一名見一切處住地思惑分三一欲愛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愛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無色愛住地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與六根清淨人同斷故言同除四住也。
二解釋分二初釋同齊見為一者見惑瀾漫觸意生著斷則俱斷故合為一。
一切處者我見為本計著無量名一切處思分三者約次第斷先欲次色次無色也思惑三住皆雲愛者即貪愛也思惑實通貪瞋癡慢今文且示貪一種耳淨名疏雲欲貪即是欲愛住地色無色貪亦復如是數人謂之欲界名貪上界名愛成論人難此是偏判皆雲住者住著為義以有此惑則住生死淨名疏雲無住即是無明住地故知無住即第五住雖雲無住還成住義有住無住委在彼文。
【科】言若伏無明三藏即劣者無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別惑三藏教止論界內通惑無明名字尚不能知況復伏斷故言三藏即劣也。
二釋伏劣言別惑者且置塵沙雲無明耳。
【科】次從八信至十信斷界內外塵沙惑盡假觀現前見俗諦理開法眼成道種智行四百由旬與別教八九十住及行向位齊行不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