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此所學宗同稟一師文理相承終無異解忽遇僻者因問異答事不獲已而徵喻之。
【科】問頓教有幾種。
【科】答有漸頓及頓頓。
【科】喻曰夫講貫之法先觀本文本文立名不可取異求異會釋仍須體同頓頓之名經論不出一家著述諸部所無若名體俱無修行何託若以頓頓是圓如圓圓等此義可爾既分二頓漸頓為圓更加頓頓為何所擬。
【科】問此二位者斷惑何殊。
【科】答二位不同若漸頓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頓頓者初住已前圓伏五住登住已去圓破五住。
【科】喻曰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證屬圓處處皆爾故圓教四念處雲如冶鐵作器本為成器非為除垢麤垢先除非關漸次頓頓既雲登住圓破即顯住前五住全在當知此義非別非圓圓則初住唯破無明不應入住五住俱斷別須住前五住全在住破四住行破塵沙登地方破一品無明故知非別離二別立無教可憑。
【科】問二頓修成其相何別。
【科】答漸頓觀者空觀先成頓頓觀者三觀俱證。
【科】喻曰此甚違背一家教文既雲漸圓是四教中圓應依六即判此圓位則不應雲空觀先成何者五品即是觀行三觀六根即是相似三觀初住已去分證三觀如何乃雲空觀先成又復不識見思先落似位之意若先成者何名似即頓頓既雲三觀俱證為是何位若在初住與漸頓何別若在住前都無此理若雲住前但伏初住俱斷諸教無文方成邪說。
【科】問據何得知有二種頓。
【科】答準玄文八教謂漸頓祕密不定漸又四謂藏通別圓此四兼前名為八教漸中既有最後一圓漸外又復更立一頓故知前圓但是漸圓別立一頓即是頓頓頻將此義以難他人他無對者唯我獨知。
【科】喻曰依此所判則有多妨。
【科】一者不識教名之妨別立一頓乃是華嚴最初頓部佛初成道未遊諸會不從漸來直說於大大部在初故名為頓部仍兼別不得妙名豈以兼別之經翻為頓頓法華獨顯卻號漸圓。
【科】二者不識漸開之妨言漸開者準法華玄華嚴頓後別為小機不動不降施於漸教漸教之初先說三藏三藏教後彈斥洮汰方具用四故雲開出故玄文中自鹿苑來至般若會皆名為漸豈此漸中有於圓教便名漸圓又玄第十漸頓判教自華嚴來至般若會皆有漸頓華嚴圓教與方等般若中圓圓既不殊亦應並名為頓頓何獨華嚴若方等般若中圓名漸圓者則華嚴圓教亦名漸頓何關餘部。
【科】三者不識教體之妨若漸開出四如開拳為指唯指無拳合四為漸如合指為拳唯拳無指存漸則教唯有四沒漸則教唯有七俱存必一邊無體立八則體愜名寬。
【科】四者抑挫法華之妨近代判教多以華嚴為根本法輪以法華為枝末法輪唯天台大師靈鷲親承大蘇妙悟自著章疏以十義比之跡門尚殊本門永異故玄文中凡諸解釋皆先約教判則三麤一妙次約味判則四麤一妙如何以麤稱為頓頓以妙翻作漸圓。
【科】五者不識頓名之妨若從行為名圓隻是頓是故舊題圓頓止觀若從味立稱則頓異於圓故判初味雲高山頓說若將判味兼帶之頓以斥判教獨顯之圓一何誤哉一何誤哉。
【科】六者違拒本宗之妨本師贊為獨妙學者毀為漸圓抑實揚權有何利益。
【科】七者違文背義之妨經雲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法華第一華嚴至般若名已說無量義經名今說大般涅槃經名當說依彼所判則已說第一何關法華。
【科】如此獨知聞者掩耳。
【科】問從漸開四並前但七何成八教。
【科】答開出四已仍有一漸。
【科】喻曰如前第三妨中足知迷誤彼既不知漸從鹿苑以至般若將何別立一漸教耶若知鹿苑至般若來約時名漸終不輒判四教中圓名為漸圓豈判法華劣於乳教。
【科】問法華經部為是何頓。
【科】知非頓頓。
【科】喻曰此師非但不識頓漸之名亦乃不曉結文之意玄文釋前四味教竟次以漸等結釋法華雲非頓漸祕密不定初雲今法華是顯露非祕密是定非不定結非祕密不定祕密不定通前四時次雲是漸頓非漸漸結非前頓後漸教。
【科】言漸頓者約前四時漸中有頓頓中有漸今法華經跡門圓說與漸頓中其義不殊但異漸中漸耳。
【科】言漸漸者鹿苑一方等三般若二。
【科】頓中之漸即是別教與漸中漸其義不殊故不須簡頓中之頓同漸中之頓亦同法華是故頓教不須別簡。
【科】故玄後文今法華跡門與諸經有同有異本門與諸經一向異。
【科】同者謂諸部中圓異者謂諸部中兼於三教。
【科】不見此意望聲釋義便謂法華但是漸頓非頓頓也。
【科】文中隻雲非是漸漸何曾復雲不是頓頓。
【科】問復何得知法華是漸頓華嚴是頓頓。
【科】答據法華中諸聲聞人從於小來經歷諸味至法華會方始開頓故知法華是漸頓也華嚴居初不經諸味故是頓頓。
【科】喻曰今法華經圓極頓足此從於法不從於人不應聲聞從於漸來即依聲聞判經為漸。
【科】況復聲聞不過五百千二二千此等但名開權顯實又有菩薩開顯何獨聲聞如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等。
【科】又下文雲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大喜充徧身又有顯本如分別功德品中三千微塵數乃至一四天下又八世界塵數初發菩提心況下方踴現並妙音東來嚴王諸營從文殊所教化。
【科】如是諸眾何曾歷四味。
【科】應當從此方判經為頓頓。
【科】況復法師品現在若滅後若有聞一句皆與授佛記。
【科】華嚴經眾雖不遊漸有二義故不及法華一帶別二。
【科】覆本豈闕二義便稱頓頓具二義者稱為漸耶問亦有菩薩法華聞頓而獨從聲聞判耶。
【科】答據多分說。
【科】喻曰如前所引應以八界及聞一句為多而反以聲聞為多者非但玄理不會亦乃讀文未熟。
【科】應知聲聞鈍根菩薩法華經前機緣未熟不堪聞頓更以方等般若調治方堪來至法華聞頓是故應判此法華經是開漸顯頓故名漸頓。
【科】人不見之謂非頓頓。
【科】問據何得知漸圓之教四住先落。
【科】答如引仁王長別苦輪既雲別苦知是漸頓如引法華六根清淨雲肉眼等知是頓頓。
【科】喻曰此一家義前後皆引仁王以證法華法華雲無漏意根仁王雲長別三界兩經皆是四住先落且於界內得無漏名有漏業除故雲長別當知二處文義本同如何分擗以證兩頓。
【科】問三種止觀中圓頓止觀是何頓耶。
【科】答是漸頓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譬喻三止觀以通者騰空喻於圓頓至第七卷識通塞中中即三觀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頓頓文雲別則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又三止觀竟又雲今依經更明圓頓又第五卷安心文末初約三止觀結數次又約一心止觀結數又第一結發心文先三止觀結次雲又以一止觀結此等皆是三止觀外別一頓頓之正文也。
【科】喻曰一往引證似有所憑子細推求都無所據何以故以違文故生多妨故。
【科】何者如破神通及依經更明文在序中序是章安所置說止觀時未有此序如何預將正文破之。
【科】又三觀本傳南嶽如何弟子反破師宗乃成逆路伽耶論又南嶽稟承慧文龍樹既破師法觀心論中何須更雲歸命祖師。
【科】況兩處神通其義各別序中以頓行者譬通者履空空無淺深履者階降空喻頓理履譬行儀行雖階差仍名圓漸理無深淺不當偏圓第七卷中以步馬神通喻橫別三觀神通即是別相之中故以中即三觀破橫別之中。
【科】如何不見近文遠破未生之序。
【科】次依經文更明者前以三喻證三文竟更依華嚴以證圓文故雲更明再治定文意在於此。
【科】如何見一更字便於三外立頓頓名若引華嚴即名頓頓者玄第十卷亦引華嚴方等般若圓證於頓華嚴既其非是漸圓方等般若寧非頓頓。
【科】言別則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者彼料簡文問略明三種止觀略與大意名相似同是故重問雲何同異答中分於通別二意通則略指隻是大意別則略與大異不同以不同故略有三種大意但在三中之一故文雲漸與不定置而不論。
【科】人不見之便於三外別立頓頓。
【科】安心文末先以次第三觀結數次以一心結數次第義當於別一心義當於圓此圓還同初總安心為結數故義開三別次還依本以結一心。
【科】不見此意異說便生。
【科】言發心文末一止觀結者大意五章文相寬總是故皆以止觀結之或時唯用一止觀結如六即文六文皆一或復唯用三止觀結如隨自意文末或時俱用三一結之如前所引復闕無結文如常行等三種三昧。
【科】又若俱用三一結者隻是通別不同何者一種結雲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當知三種無不發心邪僻心息又三種結者亦是通義以通三故是故結之始從三藏終至圓頓皆悉有於漸頓不定具如第三偏圓文中及玄文第十判教中四教是別三種是通此第一文不歷四教一一三結總以四教共為三結以三對一三復為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