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莊子認為無論外物,內物,還是榮與辱,都是身外之物。不要被外在的事物動搖自己,應保有一顆自然的心。無論麵對何種事,都應敞開心扉,把過度快樂與憤怒放之於外,不要壓抑自己,保持平常心態。

用平常心態看得失

‖原典‖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古句新解‖

事物的這一麵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麵,事物的那一麵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麵,事物的那一麵有它的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麵同樣也有它的是與非。

莊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好與壞是與非,不一而定。潮起潮落,人生起伏,人都有過得誌和失意的時候。所謂“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失誌”,就是一種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心不跳的神態。隻不過是,這種境界誰又能做得到呢?

人們好在別人麵前顯示聰明,害怕出醜。實際生活並非如此。聰明的人有時簡直就像一個大傻瓜,他們當眾出醜,卻若無其事,他們被人嗤笑卻會不以為然。

然而,他們就這樣聰明起來。有人網球打得不好,所以老是害怕打輸,不敢與人對壘,至今他的網球技術仍然很糟糕。而有的人網球打得很差,但他不怕被人打下場,越是輸越打,後來成了令人羨慕的網球手,成了網球隊隊員。

聰明令人羨慕,出醜往往讓人感到難堪。但是聰明來自醜中練,做人不敢出醜,就不會聰明。

生活中值得讚賞的是那些勇敢地去幹他們想幹的事,即使在眾人麵前出了醜,還是灑脫地說:“哦,這沒什麼!”就是這麼一類人,他們還沒學會反手球和正手球,就勇敢地走上網球場;他們還沒學會基本舞步,就走下舞池尋找舞伴;他們甚至沒有學會屈膝或控製滑板,就站上了滑道。

伊米莉,隻會說一點點法語,卻毅然飛往法國去做一次生意旅行。雖然巴黎人對不會講法語的人很看不起,但她堅持在展覽館、在咖啡店、在愛麗榭宮用英語與每個人交談。她不怕結結巴巴、不怕語塞傻笑出醜嗎?一點也不。因為伊米莉發現,當法國人對她使用的虛擬語氣大為震驚之狀過去後,許多人都熱情地向她伸出手來,為她的“生活之樂”所感染,從她對生活的努力態度中得到極大的樂趣。他們為伊米莉喝彩,為所有有勇氣幹一切事情而不怕出醜的人歡呼。這類人還包括那些學習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學習新東西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願成為初學者,總是拒絕學習新東西。因為害怕“出醜”,寧願錯過自己的機會,限製自己的樂趣,禁錮自己的生活。

“過而不改,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一回錯不算什麼,錯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錯了。

人都不是完美的,沒有人不會犯錯誤,有時還錯上加錯,既然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可怕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知錯而不肯改,錯了也不悔過。

麵對錯誤要有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主動活躍,而且能加深他人對自己的良好印象,從而很痛快地原諒其錯誤。這不但不是“失”,反而是最大的“得”。

事實上,勇於承認錯誤的人,同時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不僅可以消除罪惡感和自我保護的氣氛,而且有助於解決這項錯誤所製造的問題。戴爾?卡耐基告訴我們,即使傻瓜也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但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就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種高貴誠信的感覺。

喜歡聽讚美是每個人的天性。對別人的批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會拂袖而去,連表麵的禮貌也不會做,常常令提意見的人尷尬萬分。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錯誤,相信也沒有人敢勸告你了,其實這是做人的一大損失。

麵對自己的過錯與其找借口逃避責難,不如勇於承認,在別人沒有機會把你的錯到處宣揚之前,對自己的行為負起一切的責任。

如果你在工作中出錯,要立即向領導彙報自己的失誤,這樣也許會被大罵一頓。可是上司的心中卻會認為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將來也許對你更加倚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還多。

如果你所犯的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績或進度時,無論同事是否已發現這些不利影響,都要趕在同事找你“興師問罪”之前主動向他道歉、解釋。千萬不要企圖自我辯護,推卸責任,否則隻會火上澆油,令對方更感憤怒。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尤其是當你精神不佳、工作過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壓力時。偶爾不小心犯錯是很普通的事情,關鍵是犯錯後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它。犯錯誤不算什麼罪大難饒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要你用平常心態看待,不固守所謂的自尊,就能坦誠地麵對自己、麵對別人。

的確,若要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位置,我們總要冒出醜的風險。不要擔心出醜,否則,你會受到困於靜止的生活而又時時渴望變化的願望的痛苦煎熬。相對的,害怕出醜,也會因失去許多生活機會而長久感到後悔,“一個從不出醜的人並不是一個他自己想象的聰明人。”做一個不怕“出醜”的聰明人,你會更加聰明。

用平常心享受非常事

‖原典‖

故為不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

‖古句新解‖

所以不要為榮華高位而恣意放縱心誌,不要因窮困窘迫而趨附世俗,身處榮華富貴與窮困窘迫的快樂相同,所以沒有憂慮。

莊子認為無論世人處於什麼地位,即是榮華高位亦或窮困潦倒都應有自己的快樂。用平常心去麵對人生的風雲變幻。

一個人做事總有一定目的,即使他沒有在意。因為沒有目的本身也是一種目的。隻不過目的都與人喜好相聯係,那種違背自己意願的目的少之不少。

圍棋中有一術語:平常心。所謂平常心,指的是無論麵對什麼樣的比賽,都應該以平日下棋的心情去對待,這樣就能下好。反之,過於興奮,高度緊張,把一盤棋看得過重,以至於心理失衡,結果總是事與願違,該贏的棋,也會輸掉。

棋理與人生的道理是相通的。麵對榮譽,我們也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心態來享受那份榮耀。

山西“山藥蛋派”作家趙樹理的《老楊同誌》塑造了一個平易近人,深入實際了解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的區幹部老楊的形象。老楊在農民心中可算作是一個“大官”,他之所以能受到歡迎,就是緣於他那顆融於群眾一體的“平常心”。

學貫中西、聞名四海的大學者錢鍾書,從來都是拒絕報刊電台等新聞媒介的采訪。一位外國記者到中國來想拜訪他,錢鍾書拒絕說:“你知道有隻雞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要見一見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不以名累,寵辱不驚,安之若素,永遠保持著常人的本色,這是一類名人的活法,是他們對待名利和榮譽的一種態度。

無論你有無名利,你還是你。始終保持樸素純潔的做人的本色,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從從容容走你的人生之路,這該是多麼輕鬆愜意!

保持平常心是人生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地讓人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是宣言萬物皆空勸人遁世,而是希望在擁有“平常心”能充分調動發揮生命的潛質,使生命更加燦爛地放射出原有的光華。

有人說:“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簡單和快樂的人。”那麼,煩惱和疲勞即無隙可乘。再者,當湧出興味時也會產生工作意願。就如陪著一個可厭的人散步1公裏,一定比與熱戀情侶散步10公裏更感疲倦。

如果是從事興致高趣味濃的工作時,疲倦感就會很少。傑克在最近就有過這樣的體驗。前不久,他到路易斯湖畔的洛磯山脈度假數天,沿著柯拉爾?庫裏克一路垂釣,途中,有時須穿過高可及人的草原,有的地方樹木橫陳,走起來有如練樁一般,還數度被樹根絆倒,如此共走了8個小時,但他一點也不覺疲倦。原因何在?

因為傑克釣了6尾大鱒魚,使他有莫大的成就感,心情一直激奮不已。相反的,如若對釣魚絲毫不感興趣,也許傑克早就回家了。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桑代克博士對疲勞問題進行過一種實驗。他以幾個青年為對象,用各種方法引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約一周皆未上床睡覺。因此,他在結論中指出:“厭倦乃是工作效率減低的惟一原因。”

由此可見,我們的疲勞大多非因工作所產生,而是由於煩惱、挫折、懊悔。如果發生上麵的情況,那該怎麼辦?或許這一個速記員的實例能給你帶來啟發:她在奧克拉荷馬石油公司服務,每天必須在一大堆的借貸契約書上填寫一些數字並加以統計,工作性質極其單調,使她頗感厭倦。為自我防衛起見,她決心設法使它趣味化——每天跟自己競爭。當結束上午的工作時,她就統計一下所做成的數量,該天下午即以超過上午的成績為目標。然後,再統計出全天的工作量,第二天則以超過前一天為目標而努力。結果,她的工作績效名列全組第一。這給她帶來什麼好處呢?嘉獎?感謝?升遷?加薪?都沒有。然而,她從此不再對工作感到疲勞厭煩了。那是因為具有目標的努力,給予她一種精神刺激,使她湧出更大的活力和熱忱,此後也讓她能夠享受更多閑暇。

在工作中,我們有時會被繁雜的事務弄得焦頭爛額,甚至想到放棄,但由於生活所迫,我們必須麵對現實,此時的我們不如換一種心態,或許你會發現自己也能做出非常之事。

有一個名叫哈朗?A?哈瓦德的貧窮少年,決心強迫自己一定要“敬業樂業”,從而使他的人生完全改觀。他在一所高級的餐廳打工,工作卑微而繁瑣,當其他少年興高采烈玩棒球或與女生打情罵俏時,他卻正在洗碗盤、擦桌椅,或舀冰淇淋給客人。哈瓦德很輕蔑自己的工作,然因家境所逼,又無法放棄這份工作。於是他決

心研究有關冰淇淋的種種問題。諸如製造過程如何、使用何種材料、為何味道上有好壞之別等等。由於長期沉浸於冰淇淋問題的研究,使他成為高中化學課程的博學家。接著,他又轉向對營養化學發生興趣,考進馬薩諸塞州立大學,專攻食品化學。其後,紐約的可可貿易中心,曾以大學生為對象舉辦一項征文活動,題目為有關可可和巧克力的利用問題,哈瓦德應征入選,獲得獎金100美元。

哈瓦德畢業後由於沒有適當的工作,便在自己住宅的地下室設立一個私人實驗室。不久,麻省議會通過一條新法律:牛乳產品中必須標示它的活性菌數。哈瓦德恰為此行專家,他的故鄉亞馬斯特的14家牛奶公司紛紛聘請他擔任該項工作——計算活性菌數。因應接不暇,使他必須聘用兩個助手。

其後25年來,他仍堅守營養化學的工作崗位,而當年許多從事該行業的同事,有的已亡故,有的則改就他為,惟獨他25年如一日,一直未減其研究的熱忱和創意。並不斷提攜青年學子,而成為此業的指導者,其盛名始終屹立不倒。而當年被他所羨慕的那一群同學,如今有許多人正在失業中,他們落魄潦倒,隻乘下對政府咒罵和自歎時運不濟。如果哈瓦德沒有化厭煩為樂趣這一念之間的改變,機會也許就不會降臨到他身上的。

工作中,你的老板也希望你對工作發生興趣,因為工作效率提高,就是增加他的利潤。老板如何盤算我們姑且不管,最重要的是,你對工作發生興趣,你的人生幸福也許可以倍增。因為在你清醒的時間中約近一半都耗費在工作上,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那麼,你在任何地方恐怕也很難發現快樂、幸福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對工作發生興趣,除可消除煩惱外,與加薪或升遷亦有密切關係,即使末達到那些效果,也可將疲勞減到最低程度,使你能夠享受餘暇時間。

生活中不如學會“岩鬆無心,風來而吟。”以不變應萬變,對於名利榮譽這些身外之物,又何必常掛於身,享受自然之風,快樂生活如浴春風。

打開心靈之鎖,快樂生活

‖原典‖

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

‖古句新解‖

人過度歡心,定會傷害陽氣;過度憤怒,定會傷害陰氣。

莊子認為,人不能過度的處於歡心或憤怒之中,否則會傷害人的身體。

世界不是獨個存在的,它是一個整體,因而使人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下,免不了交流,相互交流的過程就會使人的心態發生變化,有時會產生自閉心理。

有一位讀高一的女生,青春期來的時候,她慢慢的產生了擺脫父母的心理,開始有自己的書房和小書桌,每天偷偷地寫日記,藏在抽屜中,不讓媽媽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世界,可是麵對紛繁的現實世界,繁雜的人際關係以及沉重的學習壓力,又感到一種內心的不安全感。於是,她開始變得孤僻,害怕人際交往,在內心中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封閉心理。有時,一個人跑到小河邊望著寧靜的河水流淚,顧影自憐。她渴望與同學進行交往,羨慕其他同學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參加集體活動,可她卻又害怕主動與別人交往,還抱怨別人對她不理解、不接納。自我封閉會使自己不願與人交流,不敢踏入新的交際圈子,長期積累下去會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自我封閉這種心態,產生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過分自尊的心理。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心理學,提出了人的自尊需要。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眾的尊重和喜歡,但是這種自尊的需要僅僅是自己本人的一種希冀,能否在事實上得到,則取決於公眾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評價和肯定。如果說將自尊的需要作為一種行動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本沒有理論上的錯誤。問題是這種自尊心理不能過度。一個人在社交中如果讓自尊心理占據指導和支配地位,就會對人們會怎麼看待自己非常在意。甚至有時會因為過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願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擔心相比之下,會掉自己的“價”,失去尊重。如此思來想去,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往來,慢慢地就會脫離社會,行為孤僻。

2.自卑情緒。自卑是人們對自己虛設的一種自我否定,也就是說“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強。這種心理一般表現為害怕失敗,或者說不能正確對待失敗。下麵有十種類型的自卑情緒,如果你符合其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就得小心了:

(1)為了追求超過限度的願望而心焦氣躁。

(2)由於企求讚賞的願望太迫切,不時行之於言表。如未如願,反過來責備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