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極具文采的哲學著作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生活在戰國後期。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是個動亂的曆史階段,但在學術思想上,卻是最自由、開放的時期。這個時候,先秦諸子競起爭鳴,開創了我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莊子幸運地生活在這個時代,可以說他生正逢時。他是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拒絕功名利祿,不屑於享受權貴階層的生活;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逍遙,甘於物質上的饑餓與貧困。莊子是一個真正的平民化的思想大師。

《莊子》一書目前所傳共三十三篇,十餘萬字,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有學者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有一部分是莊子的後學所寫,還有一部分是後人假托莊子的名義所作。《莊子》將深邃的哲學思想、生動的故事和鮮明的藝術形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運用文學形式表達哲學內容,在文學色彩和思辨方麵都遠勝於其他各家。

《莊子》不但富於哲理,思想深刻,而且想象豐富奇特、恢弘壯美,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成為啟發後世浪漫主義創作的思想源泉。曆代很多大思想家和大文學家都深受《莊子》的影響,像陶淵明、李白、李商隱、蘇軾、曹雪芹等,都從《莊子》中汲取了思想精華。

《莊子》是一部好看的哲學著作,神秘莫測、深奧玄妙;它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文辭華麗、故事精彩。《莊子》說理的方式,完全拋開了傳統的說教,而是用寓言故事引起對寓意的思考,來闡釋複雜概念和邏輯推理。這是莊子開創的一種新的文學表現形式,他也成為以寓言故事講哲學道理的代表人物。

這本《莊子故事》從《莊子》原文中提煉出43個故事,用通俗的文字、淺近的語言重新改寫,並添加了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對話,生動傳神地反映了莊子高深、玄妙的思想。

另外,每個莊子故事後麵都附有“博聞館”,講述一個與莊子故事相聯係又有寓意的小故事。它取材廣泛,有的與莊子的思想相同或相近,有的則與莊子的思想相反而相成。“博聞館”不僅讓我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還可以使我們跳到局外,用另一種不同的視角審視莊子。變換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時空看莊子,或許更能窺見莊子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