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鯤鵬的大誌向(1 / 1)

《莊子·逍遙遊》第一句就說“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大家都會以為是北方的大海裏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其實冥比海要大得多,是一個無邊無際、水深而又神秘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裏呢?誰也不知道。

所以莊子就想象,有這樣一條名字叫鯤的魚,它的身長不知道有幾千裏。這條叫鯤的魚躍出水麵變化成鳥,此時,它的名字就叫鵬。鵬鳥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裏寬;它振翅飛向藍天,張開翅膀,就像烏雲一樣遮天蔽日。鵬鳥在海動風起時遷徙到南冥。南冥,是莊子想象中南方的一個非常大的地方。莊子說,它就是天池。而現實中的長白山天池卻無法和南冥相比。

地方是神秘的地方,鵬鳥也是一隻神奇的鳥。它的翅膀拍打水麵能激起三千裏的波濤,振翅而飛就能衝上九萬裏的高空。這場景用烏雲蔽日、白浪滔天來形容,已不是誇張的手法,而是寫實。

將來,我們看到“鯤鵬展翅九萬裏”“會當水擊三千裏”這樣的詩句,應該想到這是莊子給作者的靈感。

鵬鳥振翅一飛,要過六個月才停歇下來。它背負著藍天,俯視下方,那境界異常高遠。它是一隻高傲而孤獨的鳥,沒有同伴,一路上始終沒有說過一句話。大地上的一切場景,在它眼中,也如塵埃一般。但陸地上的生物卻不能不看鵬鳥,因為它的形象太容易受到關注了。

樹上的蟬和小麻雀看見鵬鳥從頭頂經過,很不理解。

蟬說:“我使出渾身的力氣往上飛,也飛不出榆樹和檀樹密密層層的葉子呀!”

小麻雀說:“飛不上去就待在地麵上也挺好,為什麼要跑到九萬裏的高空而向南飛呢?這大鳥到底要幹什麼呀?”

於是,莊子就批評這兩個小家夥,說它們能懂得什麼呢!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博聞館】

鴻鵠之誌

莊子瞧不起小麻雀,瞧不起小麻雀的還有另外一個人。在司馬遷的《史記·陳涉世家》裏,有個年輕的雇農名叫陳勝。有一天,陳勝和幾個身份相同的人耕地,累了就坐在田間休息。陳勝對大夥說:“如果有一天誰發家致富了,可別忘了咱們一起耕地的夥伴呀。”同伴們聽了,哈哈大笑,有的說:“就咱們這些人,哪兒來的富貴呀?”陳勝歎了口氣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意思是:你們就像小燕雀一樣,怎麼理解得了天鵝的誌向呢?

後來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他們是最早起來推翻秦始皇暴政的農民領袖。

陳勝是個有誌向的人,還有個相類似的人,他看到秦始皇龐大又奢華的出巡隊伍,便在一旁羨慕地感歎:“大丈夫活著理當如此。”陳勝起兵以後,他也在沛縣(位於今江蘇徐州)起兵,後來,還統一了天下,這個人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高祖劉邦。

另一個人同樣看到秦始皇龐大的出巡隊伍,輕蔑地說:“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秦始皇的位置我是可以取代的。這個人後來隨叔叔項梁起義,在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他就是和劉邦爭天下的項羽。雖然最終他失敗了,但仍然是個大英雄。

可見,想要幹大事業,就要有遠大的誌向。一方麵要有大鵬鳥那樣遠大的抱負,同時又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努力實現它。從小立誌,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一點古人今人應該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