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告業已經曆經了30年的發展,我們從零起步,在30年中一路飛奔,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廣告市場。隨著媒體市場的不斷變化,尤其最近這1多年來,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帶動數字媒體日新月異地發展,顛覆了整個媒介行業曾經賴以生存的大眾傳播模式,傳播方式正在由過去1對N變為N對N。可以說,從媒介傳播角度而言,當今全球已經進入了後大眾傳播時代。
大約1年前,我們所接觸的媒體彼此之間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缺乏相互聯係,那時的受眾隻能被動接受傳播。隨著網絡的推進與發展,如今的大部分媒體都可以實現與受眾互動,通過技術手段,媒體和品牌可以找到某位具體的消費者在什麼地方,進而判斷是否需要再借助科技的力量在適當的時間傳遞適當的信息給這位消費者。
傳播環境與傳播手段的變革,使得以前那種幹擾式且缺乏互動體驗的廣告傳播方式不再被消費者接受。在數字時代,全新的傳播方式需要我們重新考量如何跟消費者溝通、對話,如何製定品牌傳播策略;我們還要探尋環境的改變如何改變我們對品牌塑造的看法,因為品牌環境的變化終歸是通過傳播和消費者體驗實現的。在這個大轉變的時代,如何呈現傳播、積極聯係消費者,對我們而言是全新的挑戰。
我們正步入後大眾傳播時代
鑒於媒體市場和消費者的大轉變,要想成功打造品牌,媒介傳播也需要與時俱進、順應變化。在從“大眾傳播時代”向“後大眾傳播時代”的演進中,隻有清楚地認識到後大眾傳播時代的鮮明特征,才能指導品牌溝通傳播策略的製定。
回溯傳播的發展,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沒有大眾傳播,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手段能夠讓信息在大眾範圍內傳播,活字印刷術使得大眾傳播成為可能。在活字印刷術之後,一直到2世紀中葉,由於電視的出現,傳播再次發生質變,人類社會進入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電視媒體開始成為娛樂和傳播溝通的主流媒介載體。在美國,大眾傳播在198年達到了頂峰。當時,美國有一部非常流行的電視連續劇《MASH》,這一節目在198年大結局時創下了收視巔峰,觀眾達1.25億,之後美國沒有任何一個電視節目能再創《MASH》的收視奇跡。一直到互聯網出現,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播時代才被畫上了休止符,傳播界迎來了新秩序。
與傳播發達市場相比,中國是一個後發的傳播市場,一個相對新興的品牌傳播市場。中國大眾傳播的巔峰出現在199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下稱央視春晚),那年的春晚吸引了7. 億收視觀眾,創造了中國電視的收視巔峰。從此以後,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渠道、任何一個節目能夠在同一時間段內吸引到那麼多的受眾。200年的央視春晚,其收視人口為3.4億。10年之間,我們可以看到超過一半的電視觀眾流失了。
進入21世紀,全球幾乎所有地方的媒體市場都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分眾特征,大眾媒體已經無法達到10年前、20年前甚至3年前那種巔峰的狀態。如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中國的品牌傳播也從2 世紀開始快速步入後大眾傳播時代。如今,社會化、具有傳播性且可尋址的媒體在觸達消費者方麵越來越能吸引品牌和營銷人員的關注。
歸納而言,後大眾傳播時代有如下七個很重要的趨勢性特征:
可尋址:如今,幾乎每個媒體都是可尋址的,我們可以利用技術追蹤到最終的消費者,而不是一群消費者。基於LBS(Location-BasedService,定位服務)技術提供移動社交服務的街旁網,便能幫助企業找到它們的消費者。據街旁網透露,其自201年5月上線以來,注冊用戶超過80萬人。這種能精準找到消費者的技術與服務,在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視。
便攜:越來越多的媒體是可以跟著消費者移動的,人到哪裏,媒體就能隨之到哪裏。這些媒體種類越來越多,不再隻是手機,像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在我國的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覷。據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201年四季度中國手機閱讀市場的活躍用戶數已達2.33億,同比增長44.6%。
可搜索:很多媒體都是可搜索的,即使那些傳統媒體也因為新技術發展出了新形式或新平台,可以支持搜尋功能。
社會化:如今,群體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因此“社會化”被越來越多的媒體重視,不僅是互聯網媒體,還有很多類型的媒體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自己的媒體平台上做社交網絡(SocialNetwork)。因此對品牌而言,是被群體排擠在外還是融入其中並成為群體裏的一分子,進而融入群體之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也不斷湧現出一些應用社交網絡進行營銷的成功案例。例如,人人網為麥當勞暑期促銷,以半價優惠活動為吸引,以“我們(麥當勞)見麵吧”為口號,從而將虛擬社交網絡上的朋友關係延伸到實際生活中,既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希望拉近朋友關係的心理訴求,同時對麥當勞的暑期促銷也起到了明顯的銷售提升作用,其冰飲類銷售較前一年的同期提升了80%。
互動性:現在的媒體都開始朝互動方向發展。目前,國內相對較為缺乏互動性的媒體便是紙媒,我們正在等待中國的紙媒能實現較大突破,往電子閱讀器上移植。如果這一移植可以實現,那麼報紙或雜誌的所有內容也可以變得互動起來。屆時讀者隻需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就可以看到昔日紙麵上的任何新聞。不過目前來看,中國紙媒何時可以實現這一突破從而具備良好的互動性,前景尚不明朗。
交易性:現在,媒體本身開始具備成為交易性終端的可能。以往,媒體隻能幫我們在它上麵接收品牌信息,如果消費者需要交易還得轉換到別的平台上去;如今,媒體本身也開始兼具交易平台的屬性,它既是傳播渠道,同時也可以是交易平台。比如,某品牌商通過電信運營商推送一個品牌信息到消費者的手機上,如果消費者恰好對接收到的品牌信息感興趣,他就可以直接通過手機與該品牌實現互動,通過移動互聯網鏈接到這個品牌的網站上;同時,這個品牌網站與其後端交易平台已經實現了連接,這樣就可以讓消費者通過他的手機、借由他的手機銀行,在收到信息並喜歡上所推送商品的那一刻,立即實現購買。
無處不在:在後大眾傳播時代,傳播無處不在。以冰箱為例,現在有很多家電企業開始著眼於在產品上融入互聯網及無線技術,進而把互動性帶給冰箱,讓消費者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及早知道自己的冰箱裏還缺什麼東西,然後有針對性地購買。
在後大眾傳播時代,我們所熟知和實踐過的那些基於主流傳播渠道的營銷技術日漸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要,如若將它們全盤複製於未來的傳播策劃上,肯定難以適用,因此我們需要對傳播的主要變化和由此帶來的營銷啟示,有深入了解和正確的預判。
一個互動的時代
在後大眾傳播時代,媒體與消費者也都步入了全新的互動時代。中國媒體正全麵加快數字化進程,數字媒體上的廣告花費也逐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從消費者的媒介接觸行為看,也不難發現消費者對互聯網媒體的使用變得更趨深入,對互動性的需求較以往也變得更強。
媒體全麵數字化
近年來,中國的媒介花費持續增長,在國內所有有監測的媒介裏,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趨勢—互聯網廣告的發展最快,其他媒體廣告包括雜誌、報紙、戶外等在過去幾年所占比例沒有太大改變。從增長率上看,數字媒體也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從群邑《今年,明年》的分析中可看出,中國互聯網媒體在200年媒介花費增幅的排行中排名第三,2007年它已經躍升增幅榜第一位。從艾瑞對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的預估中也可以看出,2013年國內網絡廣告規模將從200年的207億元人民幣增至949億元人民幣。僅以群邑集團為例,我們所有新媒體的花費從2008年到2010年不過3年時間,增長了倍以上,未來幾年數字媒體的花費仍會更多。
中國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增長勢頭,還體現在網民數量的不斷增長上。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達4.57億,已經超過美國3億左右的全國人口以及日本億多的全國人口,盡管中國網絡的普及率隻有34.3%,但是從網民基數看,規模相當可觀。據麥肯錫在2011年2月發布的報告稱,預計到201年,中國的網民人數將從目前的4億多增加到7.5億。現在,中國網絡的普及率是34.3%,與北美70%多的普及率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到201年,預估中國網絡普及率將達到60%~70%。
在中國,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能夠接觸到的媒體渠道也日漸增多,消費者行為隨之出現了全新的趨勢。以“每周媒體接觸時長”在過去年的變化為例,中國年輕人群的電視收視時長下降了16%、廣播收聽時長下降了19%,而互聯網上網時長卻上升了43%。傳統媒體接觸時長下降而網絡接觸時長上升的趨勢也體現在新富人群中,他們的電視收視時長下降了2%、廣播收聽時長下降了8%,而互聯網上網時長則上升了60%。
在數字化傳播環境中,網絡媒體並非唯一玩家,在很多傳統媒介平台上都悄然進行著數字化變革。隨著數字電視在國內逐步推進,到201年所有模擬電視信號將會全部轉變為數字電視。研究發現,數字電視的到來反而能吸引更多的觀眾收看電視,因為它賦予了受眾以前無法實現的互動功能,會吸引一些受眾重返電視熒屏前。另外,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為平麵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跨界延伸的平台,當傳統媒體遇上平板電腦,不僅僅是原有平麵廣告的平移,更會催生出鮮活有趣的廣告形式,比如用戶會被平板電腦上的廣告直接吸引到企業或品牌網站。
此外,中國媒介市場向來有“億效應”—當用戶規模達到1億以上,該領域就將迎來發展的臨界點。相信當國內3G手機用戶達到1億規模時,3G手機將會步入主流媒體行列,受到重視。
消費者進入互動時代
目前,除電視以外,互聯網是國內消費者花費時間最多的媒體,那麼中國消費者對互聯網的使用又呈現哪些特征和趨勢?首先,在互聯網上下載和進行信息搜索相對更受歡迎。中國信息搜索的比例比其他國家都高,可以說中國網民表現出較強的信息饑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