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總壇(1 / 2)

平原府治下第一大州暉州以北一百五十餘裏,有一個著名的村子,名字隻有簡單的兩個字:工村。

這其中的“工”字就是所有村民的驕傲,也是整個村子的靈魂所在。

方圓數百裏,盡人皆知,工村世代多出能工巧匠,而且涵蓋了各個領域。

若是問起他們都做過什麼大事,那村民們就算是不吃不喝,說上三天三夜也給你說不完。當今天子住的皇宮是咱們村子裏的能人設計主持的吧,造福萬民的蘆塘大運河在咱們村子的能人規劃的吧,總之各種豐功偉績是海了去了。

要說現今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那就一定是咱們村子裏出了位尚書。工部尚書啊,那得多大的官,那是每天都能見得到天子的。

其實這工村原本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趙家莊,因為村子裏趙姓是第一大姓。可是自從村子裏出了位權尚書,哪個人再不長眼也不敢再這麼稱下去了。有特別“長眼”的人,提出應該改名叫權家莊,而且在這麼改名之前,還特意快馬趕去京城報於尚書知曉。明裏說是讓尚書定奪,實際上誰不知道,他這是趁機去邀功的。

可不曾想,尚書大人並沒有同意,說趙家莊這名字就挺好,都叫了百餘年了,為何要改。那人回來之後,給裏正這麼一說,裏正可就受寵若驚了。這裏正也趙家的當代家長,尚書大人這麼說,他可不敢這麼應,親自帶人趕往京城向尚書大人一再請願。詳述村民們的願望,以及改名的決心,這才說動了尚書大人。但是尚書大人依然沒有同意改為權家莊,而是村子既然以工見長,以工立於世,那就叫工村吧。

趙裏正得了權尚書書信,如此一來縣裏自然也不敢為難,工村之名,就此定下。

這工村雖說也屬天蒼山下,與林重木曾經傳教的柳林鎮同屬一係,但村子發展的情況卻不可同日而語。柳林鎮雖是一鎮,但人口、麵貌卻不如尋常一大村。而工村雖是一村,但人口之多,村容之盛,卻不輸大鎮。

當然,這其中有很多權尚書的功勞,甚至說大部分都是權尚書的功勞。權尚書官高位顯,縣裏、州裏也多有巴結,村裏但有什麼要求,出錢出人不遺餘力。權尚書隻是稍加暗示,縣裏就出錢給村子裏修了條水渠。在這西北幹旱之地,若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是水。

若說權尚書是以公謀私,公器私用,那全天下的官都該拉去菜市口,午時三刻一到,一刀砍了算了。比起那些一登高位,就大肆屯田攬財的人,權尚書可算得上是清正廉明,是該留名青史的。

因著權尚書得了好的不光是一個工村,還有臨近的數個村鎮。說難聽點,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誰又能說這不是實實在在的造福鄉裏呢。跟工村隔山相望的另一個村子冒興村就是這樣,本來是一個貧困小村子,村裏的人本來都快逃荒逃完了,但是興修水渠的時候,很多匠人感念尚書大人的好,修完水渠後,竟然主動要求定居下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也是人丁興旺,安居樂業。

權尚書還有一好,就是為人至孝。但是尚書的老母親趙氏卻是心懷故土,不願隨尚書大人前往京城享福,尚書大人公事繁忙,不能回鄉侍奉在老母親左右,隻有常常遣人探望。

但是這一次權尚書卻是不得不回來了,因為趙氏年高病重,所以權尚書向聖上告了假。聖上念及權尚書一片孝心,又勞苦功高,破例準了他的假。

村民聽聞這個消息後,真是喜憂參半,憂的是趙老太君這一病怕是不行了。喜的是權尚書回鄉,這可是一件榮耀鄉裏的大事。

所以村民們算著權尚書的行程,在數天之前就已經把村子所有的角落,都收拾的幹幹淨淨,家家戶戶麵目一新,專門候著尚書大人的歸來。

在尚書回村的這天,趙裏正更是帶領村民代表,一大早就候在村口。在這樣一個既歡喜,又心憂的矛盾時刻,既然不能張燈結彩,鑼鼓相迎,那就用誠心來迎。

遠遠的看著進村的大路上走來一支隊伍,隻有寥寥十數人,輕車簡從,沒有大隊的儀仗,也沒有耀武揚威的氣派。

縱使信使不前來相報,趙裏正也知道,是尚書大人到了。因為尚書大人一向簡樸,這是連皇上都誇獎過的。

趙裏正率眾迎了上去,距離十丈遠就跪迎在路邊,大喊:“草民趙德傑恭迎尚書大人!”

與此同時,山的那一邊,冒興村的深處,也有一行人低頭拱手迎在路邊,大喊:“恭迎黃舵主!恭迎傳法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