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醫年譜(1 / 3)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益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1935年8月29日(陰曆),生於原籍河南省尉氏縣莊頭鄉西新莊村中醫世家。現住安徽省宿州市中醫院宿舍。

1940年3月~1948年2月,於尉氏縣城關讀小學、中學。

1948年,因身患“脾腫大”加之學校停辦,遵父命習醫,白天隨父侍診,晚上學習中醫入門書籍如《藥性賦》、《湯頭歌》、《脈訣》等課程。

1951年,參加河南省尉氏縣衛生工作者協會,成為其會員,並發會員證及證章。

1952年秋,參加尉氏縣醫務人員培訓班,主要學習現代醫學基礎知識。

冬季參加尉氏縣防疫工作,因刻苦勤奮耐勞,工作積極而獲得模範獎章。

1953~1955年,隨父學習中醫、針灸。1954年以後除侍診外,有時也獨立應診。

1956年2月,隨父學習期滿,已能獨立應診,因平時免費針灸治療,加之療效甚佳,得到患者好評。

3月,積極組織成立尉氏縣中醫聯合診所,並任第一任所長,並被授予模範工作者稱號。

7月,參加河南省開封專區第四期中醫進修班,任班長。主要學習中西醫學基礎知識,並被評為優秀學員。

1957年秋~1958年秋,為尉氏縣衛協門診部倉戚(村)分部負責人,並承擔門診醫師職責。

1957年年底參加尉氏縣防疫訓練班學習。

1958年10月,考入河南省中醫學院中醫係,修業六年,以雙優(臨床考試及畢業論文均優)取得畢業文憑。在學校期間加入共青團。

1964年7月,分配到安徽宿州地區碭山縣“四清”工作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期間給當地群眾看病,病員眾多,療效頗佳,享有盛譽。

1965年夏,調入安徽省宿縣地區人民醫院(今市立醫院)中醫科,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後任科主任。

1967年5月,組織醫療隊到濉溪縣孫町集為群眾治病,得到患者好評。

1968年,組織醫療隊到蕭縣波李公社,時間8個月,中醫藥很受群眾歡迎。

1970年,編寫《常見病單驗方選編》,由衛生局科技小組聯合出版。

7月,參加省“腫瘤與燒傷培訓班”學習結業。

1971~1973年,先後舉辦“紅醫班”、“新醫療法學習班”、“中草藥學習班”、“腫瘤與燒傷培訓班”、“新脈學學習班”等,主要為各廠礦企業、街道及各縣、區醫院培訓技術人員,任教師。

1974年4~6月,宿縣地區人民醫院組織醫療隊下濉溪縣尤集公社,任隊長。

1974~1979年,為響應黨的號召,在宿縣地區衛生局領導下,負責舉辦五期“西醫學習中醫班”簡稱西學中班,培訓對象多為市、縣、區從事西醫學專業的高級人員,內容為中醫學的基礎知識及臨床各科。業餘時間接待門診患者。

1977年陰曆元月28日,父親朱鳳閣因患中風病且多次發作醫治無效不幸謝世。頓失慈父,全家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