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1)

毛公九篇。

趙人。與公孫龍等並遊平原君趙勝家。師古曰:劉向《別錄》雲:論堅白同異以為可以治天下,此蓋《史記》所雲『藏於博徒者』(七十四)。【王應麟《漢藝文誌考證》(七十五):《公孫龍子》十四篇。《唐誌》三卷。今一卷(七十六)。司馬彪曰(七十七):堅白謂堅石非石,白馬非馬(七十八);異同謂使異者同(七十九),同者異。東萊呂氏曰:告子『彼長而我長之,彼白而我白之』,斯言也,蓋堅白同異之祖。《孟子》累章辯析,曆舉玉、雪、羽、馬、人五白之說,借其矛而伐之,而其技窮。】

《舊唐書經籍誌【名家】》(八十)

《公孫龍子》三卷,龍撰(八十一)。

《新唐書藝文誌【名家】》(八十二)

《公孫龍子》三卷。陳嗣古注《公孫龍子》一卷。賈大隱注《公孫龍子》一卷。【鄭樵《通誌略》同。】

《宋史藝文誌【名家】》(八十三)

《公孫龍子》一卷。【趙人。馬端臨《文獻通考》(八十四):《公孫龍子》三卷。《漢誌》十四篇(八十五)。今書六篇。首敘孔穿事,文意重複。《通誌略》:《公孫龍子》,今亡八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八十六):《公孫龍子》三卷。其為說淺陋迂僻,不知何以惑當時之聽。《崇文總目》(八十七)、晁公武《郡齋讀書誌》並作三卷。】

《大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八十八)

《公孫龍子》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周公孫龍撰。案《史記》(八十九):趙有公孫龍為堅白異同之辯(九十)。《漢書藝文誌》:龍與毛公等並遊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秉即龍也。據此,則龍當為戰國時人。司馬貞《索隱》謂龍即仲尼弟子者。非也。其書《漢誌》著錄十四篇,至宋時八篇已亡。今僅存〈跡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凡六篇。其首章所載與孔穿辯論事,《孔叢子》亦有之,謂:『龍為穿所絀』,而此篇又謂『穿願為弟子』(九十一)。彼此互異。蓋龍自著書,自必欲伸己說。《孔叢》偽本出於漢晉之間。朱子以為孔氏子孫所作,自必欲伸其祖說。記載不同,不足怪也。其書大旨(九十二),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白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實。故諸史皆列於名家。《淮南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蓋其持論雄贍,實足聳動天下(九十三)。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為學術之一特品目,稱謂之間,紛然不可數計。龍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勝,故言愈辯而名實愈不可正(九十四)。然其書出自先秦,義雖恢誕而文頗博辯(九十五)。陳振孫《書錄解題》概以『淺陋迂僻』譏之。則又過矣。明鍾惺刻此書,改其名為《辯言》。妄誕不經。今仍從《漢誌》題為《公孫龍子》。又鄭樵《通誌略》載此書,有陳嗣古注、賈大隱注各一卷。今俱失傳。此本之注乃宋謝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義淺近,殊無可取。以原本所有,姑並錄焉。

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九十六):《公孫龍子》,《漢誌》所載,而《隋書》無之,其為後人偽作奚疑?近人顧實《〈漢藝文誌〉講疏》:名者,凡治學者所共有之事。今惟《公孫龍子》尚為確信之書。姚說非也。讀其書,初覺詭異,而實不詭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