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獻可嚐言,讀書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先生亦嚐曰,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蓋讀書不能力行,隻是說話也。然學者趨向未端,欲體認力行,莫若常觸於目以警於心。今養正編所載,大抵皆古人嘉言懿行,足以起發童蒙。為蒙師者,宜於每日功課之餘,令幼童各書一條,貼於壁上,以便觀覽。一月三十條完,則令寫於課本。下月複然。一年之內,共得三百六十條。食息起居,舉目即是。不但記誦之熟,將從容默會,久而自化,其所以觀感而興起者多矣。不寧惟是。學者凡讀他書,亦依此法,日無間斷。朱子所謂不知不覺,自然相觸發者也。
唐翼修父師善誘法
名彪,浙江蘭溪人,曆任會稽,長興,仁和,訓導,
弘謀按讀書規模,已於分年日程備載矣。茲編於訓迪幼童之事,正複井井有條,循循易入,為近時師生痛下針砭。故切近而可行也。陸清獻公雲,科舉文字,須從本源上著力。要看作真實道理,不要看作一時應試之事。真至言也。茲編各條,猶有此意,故並著之。
父子之間,不過不責善而已。然致功之法,與所讀之書,不可不自我受也。孔子於伯魚,亦有學詩學禮之訓。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設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購覓好書,與之誦讀。事事委之於師。不知我既無諄切教子弟之心,師窺我意淡漠,恐亦不盡心訓誨矣。
父兄於子弟課程,必宜詳加檢點。書文間時當令其麵背。文藝間時當麵課之。如己不諳於文,當轉質之於人,始知所學之虛實也。
人僅知尊敬經師。而不知蒙師教授幼學,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其苦甚於經師數倍。且人生平學問得力,全在十年內外。學生之言動,宜時時訓誨,使歸於正也。所讀之經書,宜精熟也。書法與執筆,宜講明也。切音與平仄,宜調習也。經書之注,節讀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賴蒙師。非品端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夫蒙師勞苦如此,關係之重又如此,豈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輕視先生也哉。
凡書隨讀隨解,則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開悟。若讀而不講,不明其理。雖所讀者盈笥,亦與不讀者無異矣。故先生教學工夫,必以勤講解為第一義也。遇難解者,弟先曉以大義,更為設譬。不必逐字呆講,反致難曉。
學生前師手中所讀之經書,全不成誦者,後師多不令其溫習,此甚非教誨之善法。必也於初入學時,悉令其開明前此讀過之書。於每冊中,令學生背半,或背三分之一,以驗其生熟。生則先令其溫習,不必授生書。一則能知學生底蘊,教誨易於成功。二則可免不肖子弟,避難就易,止溫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長大經書不能成誦。三則經書既熟,學生受終身之益。四則我樂補前師之所不足,後日之師,亦必樂補吾之所不足。此忠厚之道,感應之理也。
生子至三四歲時,口角清楚,知識稍開。即用小木板方寸許,四方者,千塊,漆好。朱書千字文。每塊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識十字,或三五字。識字多者,或乳媼,或仆婢,量,予獎賞,則終日引誘認字,勝於引誘戲罵矣。複令其湊集成句讀之。或聚或散,或亂或齊,聽其頑耍。則識認是真。如資質聰慧者,百日可以識完。再加以三字經,千家詩等書,一年可識,一二千字,然後從師入塾。以五六歲為率。近世惑於七顛八倒之說,至九歲,方送入塾者,非也。字之識者過半,則讀之易。且其目之所視,亦知屬意在書,而不仰天口誦矣。讀半年小書,便可教讀四書。即與之逐字講,逐句講。如俗語一般,使知書如說話。從前至後,如問如對,有上句,便知應有下句。先將本日所教生書,講了一遍,然後教以讀。教讀數遍,已能成誦。如讀不下,再與之講以第二句之故。如資質可以讀十五行者,止讀十一二行。寧使其精力有餘,不可使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