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尹尚龍——當百姓心中的好醫生(1 / 1)

尹尚龍,朔州市朔城區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1980年8月在朔城區人民醫院參加工作至今,從事耳鼻喉科工作。曆任耳鼻喉科主任、醫務科主任,1996年至今任朔城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分管醫院業務等工作。

農民家庭出身的尹尚龍,自從醫起,就下定決心,要減輕農村人看病的痛苦。為了幫助更多患者看好病,他刻苦鑽研,從一名“赤腳醫生”變身為朔城區人民醫院的副院長。身份雖然變了,但他對病人的真心從沒有改變。他說:“我要永遠當老百姓心中的好醫生。”

第一個“赤腳醫生”

尹尚龍出生在朔城區一個小山村,村裏沒有醫生,很多村民生病,隻能大老遠跑到朔州城區看玻因此,當時村裏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村裏能有個“赤腳醫生”。

高考時,尹尚龍趕上文化大革命,由於村民反映強烈,村領導準備將一批對醫學感興趣的青年,送往朔縣神頭公社中心衛生醫院進行培訓,尹尚龍也去報了名。“每天跟著醫生看病,主要學一些中醫和外科包紮等方麵的簡單醫學知識,學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喜歡上醫學這東西了。”尹尚龍回憶說。

半年培訓結束後,很多人選擇留在中心醫院繼續發展,而尹尚龍考慮到村裏人看病的難處,毫不猶豫選擇了回村。

回到村衛生室,尹尚龍得到一個出診包,成為村裏第一個有專業知識的“赤腳醫生”。村裏誰家有病人,他就去誰家看病,就這樣,得到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後來,甚至有鄰村的老人,連續走上兩個小時的山路,隻想讓他給紮幾針。

不允許自己出現錯誤

1977年恢複高考後,尹尚龍成功考取大同醫專,成為全村人的驕傲。知道他將離開村子去外地念書,村民們聚在一起替他送行,臨走前一天,最後一頓飯他是和村民一起吃的。“當時我就在心裏發誓,一定要當老百姓心中的好醫生。”尹尚龍感慨地說。

1981年,尹尚龍分配到朔城區人民醫院五官科,真正實現了自己從醫的夢想。1983年,他又赴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學習進修,回到醫院後順利開展了小兒氣管異物新項目,填補了醫院在耳鼻喉專業的空白。

對於一歲左右的小孩,小兒氣管異物是常見病,同時也是一種危險玻治療中,尹尚龍非常謹慎,絕不允許自己出現一點錯誤。有一次,尹尚龍正準備出門診,突然有個母親抱著孩子衝進來,仔細一看,孩子已經出不上氣了。

考慮到孩子母親的擔憂,他同意讓母親進手術室陪同,手術做得很順利。那位母親當場跪下來向尹尚龍磕頭:“太謝謝了,我還以為咱醫院做不了這樣的手術。”

救護車24小時免費接送

1996年,尹尚龍任命為朔城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由於之前當過赤腳醫生,他特別能體會到農村人看病的難處,因為沒車,村裏人要到縣城看病非常困難,尤其是產婦半夜需要去醫院時,更是難上加難。為了方便患者就醫,尹尚龍在朔州率先開展了接診工作,配置了兩輛救護車和急救隊伍,24小時免費接診。

為了讓村民知道有這項服務,尹尚龍囑咐工作人員做了很多小牌子,親自帶隊將這些小牌子掛在每個村子的電線杆上,讓村民一眼就能看清楚急救電話。

後來,忻州市神池縣和寧武縣有些村子的村民知道後,也開始撥打急救電話,兩輛救護車每天忙個不停,使一大批偏遠地區的危重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管理效仿大醫院

如今,作為朔城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尹尚龍分管醫院醫療工作。以前由於醫院小,對於醫療質量和安全並沒有特別注重。因此,他把工作重點放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上。效仿大醫院的管理要求,結合醫院實際情況,製訂了適合醫院的醫療製度和辦法。

尹尚龍還要求醫務科工作人員每天去探視危重病人,同時每天交一個危重病人的情況報表,加大對危重病人的下巡下視力度。考慮到病人的安全問題,尹尚龍還要求上級醫師、科主任都要親自去看危重病人,在他看來,這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

在他的帶領下,朔城區人民醫院醫療工作越來越規範,全院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得到了很好保障。而這些措施的落實,使醫院的業務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我們醫院去年入院人數達18699人,較上年增加1376人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我們醫院就診。”看著醫院來來往往的病人,尹尚龍高興地說。

(孫茹曹雅娜)